ImageAction.jfif picture
 
中文簡介
日據時代,台大醫院外科分為第一及第二外科,各有一位教授、助教授及講師,其餘為助手及副手等,尚未有住院醫師訓練制度。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籍教授們一一被遣送回日本,台籍醫師開始負起外科之行政事務。

【組織分科】
除上述七項主要之分科外,鑑於重症病患之加護照顧的重要,外科除了加強各加護病房的設備外,1996年也非正式成立了加護病房科,由柯文哲擔任主任,以強化病患之臨床照顧及醫護人員之訓練。因此,ECMO之使用及移植病患之術後照顧,均已得到更好的成績。另者,為了因應外科住院醫師訓練之完整需求,實驗外科也於1996年有了雛形,由林芳郁醫師負責訂定實驗室使用規章及實驗動物、器械之籌備,使外科住院醫師R1開始,便能培養動物實驗之實際經驗與研究基礎。

【教學制度】
外科對醫學院學生的教學,一直配合醫學院之教學制度,老師們也都相當盡心。由於手術佔用相當多時間的特質,醫學生的實習,需倚賴晨會討論、床邊迴診教學,以及開刀房實習等。

晨會討論制度自林天祐時代開始嚴格實施,歷經各任主任之沿革至今,每星期二、四之晨會為各分科個別舉行,需報告及討論前一日接受開刀病患之開刀結果,以及次日接受開刀病患之診斷及準備情形;星期二則為大外科Mortality及Morbidity病例討論會;另在星期四早晨7點開始有Grand round之病例討論,由各分科提出有教育性之併發症或死亡案例討論,學生均能受益良多,並報告一週來科內重要事務。床邊迴診教學,幾經沿革,1997年開始注入了國內首創之 "台大外科核心100" 課程,由各分科審慎選出100項外科臨床工作必備課程綱要,由專任主治醫師集中教學,提供學生在外科見習時,相當貼切的學習方針。在見習期間,有一星期為每個學生完全跟隨一位老師之 "導師制度" ,更使學生們瞭解外科醫師真實生活的一面,同時也能在學生們外科知識及生活上加以關心,給予學生們學習上更多的指導,頗獲好評。住院醫師是外科 "師徒" 制訓練相當重要的變革,台大醫院在傅斯年校長的推動下,於1949年開始了住院醫師訓練制度。當時進外科第一年稱為fixed intern,第二、三年為助理住院醫師,第四年為住院醫師,第五年是總住院醫師,開始時是金字塔式之升等方式,後來雖均改名為住院醫師,但第三年住院醫師開始需接受評估與淘汰,競爭難免。

至洪啟仁主任時,改為不淘汰,以協調與合作方式,人人均得以接受完整之外科訓練。朱樹勳主任時,因應各次專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訓練之要求,小兒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之住院醫師訓練改為6年,同時也改為第三年住院醫師開始,需選擇固定在各次專科,使各次專科之訓練得以提前,且有較長久而紮實之訓練。外科對住院醫師之訓練,除病患之開刀與照顧外,也相當重視研究與發表之訓練,如Grand round及Mortality & Morbidity討論會之發表與寫作,實驗外科之接觸等,都已列入成績考核項目中。

【結語】
台大外科之人才輩出,不勝枚舉。歷屆主任由林天祐、許書劍、洪啟仁、陳楷模、朱樹勳等,都曾任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而各次專科醫學會理事長及理監事,許多都是台大外科同仁擔任。1991年醫學院首任選舉產生之院長,即由外科陳維昭教授當選榮任,兩年後(1993年)更高昇為台灣大學首屆普選校長,他也是台大史上第一位醫學院出身之校長,台大外科全體同仁均與有榮焉。

五十年來,台大外科已走過篳路藍縷的歲月,也表現出許多揚名全國、享譽國際的重大成就。如今在優良傳統、健全制度及尖端科技的帶領下,即將昂首邁向廿一世紀,尤其在全民健保實施之衝擊下,除教學、研究、服務的傳統任務外,成本效益與醫界競爭的考量,也加重了台大外科的責任。
 
 
單位名稱
Surgery-NTUH
Chinese Name
外科部
 
單位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