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演替在生態工法之應用
Date Issued
2005-05-24
Date
2005-05-24
Author(s)
王裕文
DOI
20060927123051226394
Abstract
所謂的”生態工法”在台灣已經推行了近十年,各種研討會與論述文集汗牛充棟,
涵蓋主題可以略分為工法與生態等兩大部分:工法部分主要以工程材料的組裝與
應用為主;而生態部分則以生物種類的羅列為主,其中所包含的生物以動物與植
物等兩大類為主,動物類以鳥類及昆蟲,而植物則以高等植物為主。
筆者藉由培地茅此一特殊的多用途水土保持植物的機緣接觸了生態工法的領
域,透過本身在植物領域的知識與工程界的朋友交流,發現用”生態工法”這個名
詞來形容這個包羅萬象的新領域雖不恰當但也還具有描述性。工程方面非筆者的
專長,因此本文僅對於生態部份就筆者的領域提出一些淺見。
筆者就所接觸到的生態工法的案例,以及就公共工程委員會與水土保持局等相關
單位的相關圖說範例觀察發現,在現有的書面資料中對於生態的部份是以栽植特
定數量的樹木或草坪等植物或是調查工程範圍內各類動物(鳥類、魚類或昆蟲為
主)的種類與數量為規範,著重的項目放在工程施工與驗收階段是否符合所謂的”
生態”,而生態的定義幾乎就是以是否採用原生種為標準,對於工程完工後的問
題幾乎少有著墨。一般常見採用生態工法的工程,在驗收完工後,典型的景觀就
是雜草叢生,非常突兀地與周邊的生態系不相容,另外一個現象是原生種苗木的
存活率偏低,既然是所謂的原生種,為什麼存活率又偏低呢?對這個現象,筆者
以下就所謂的”原生種”切入討論,重點放在演替的概念。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
Type
report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植物演替在生態工法之應用.pdf
Size
114.85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a4e1c99d53978e0dab6e6a8f73aeda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