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誘惑:探繪劇場圖像學的理論發展與分析架構
Journal
戲劇研究
Journal Volume
19
Pages
135
Date Issued
2017-01
Author(s)
Abstract
劇場史學家在拼湊、重建過去的劇場面貌時,除了仰賴各式文字記錄,出現在不同媒介的劇場圖像─可能指涉和劇場相關的演出、人物或成規的圖像再現─更是重要史料。無聲的圖像誘惑、挑逗著興奮的劇場史學家們佐以各式文獻來挖掘、分析圖像可能訴說的劇場事。這個充滿豐富的可能性,卻又隱含各式詮釋陷阱的追尋乃劇場圖像學(Theatre Iconography)的開端。此學門從符號學及由藝術史學家歐文.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為主要人物奠立的現代圖像學衍生發展,到一九九O年代的西方已是一個成熟、獨立的領域,但在臺灣卻是相對陌生的。本文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透過爬梳先前圖像學相關文獻與重新審視帕氏理論,利用帕氏圖像分析強調理解圖像的藝術、歷史、和文化脈絡來作為歸納統整劇場圖像的史學研究陷阱,以提供實際應用的考核方法,同時佐以西方經典劇場圖像為例說明。其次,為突破劇場圖像僅作為證據的侷限,並開拓其多元的研究面向,依圖像生產方式分為三期,嘗試測繪一個相對應、跨領域的劇場圖像分析架構:包括(1)經由劇場圖像來考證某一個演出或某一時期的劇場現象,可能與舞台、人物角色、服裝、演技方法等相關的劇場史學研究,演化到(2)文化研究的範疇,視劇場圖像為多重文化力量角力的結果,審視它揭露的「社會形構」,而不盡然是再現一個演出。爾後,再從文化研究進一步獨立出來,邁入(3)「表演」研究的範疇。一則是強調圖像的表演性,視可大量流通、以演員為主的圖像為一種展演,挖掘該展演如何利用對階層、族群或性別意識的操弄,以達形象塑造或行銷的目的。其次,「表演」為字面意義,透過分析科技圖像研究導演的製作演出形式或演員的呈現。最後,結論部分審視臺灣目前圖像學相關研究,討論西方劇場圖像理論跨文化應用的可能性,亦即它和相近學門戲曲文物研究的初步對話。
Subjects
劇場圖像學
社會形構
劇場史學
文化研究
歐文.帕諾夫斯基
Type
journ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