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ffect of Home-based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on Motor and Daily Functions, Parenting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ate Issued
2009
Date
2009
Author(s)
Kai-Chieh Chang
Abstract
摘要究背景 制動療法對腦性麻痺合併半側偏癱兒童的隨機控制臨床試驗在兒童神經復健領域備受重視,且實證研究逐年漸增,目前已知制動療法較傳統復健治療可改善腦性麻痺個案的患側手的動作控制能力、動作品質、實際使用量及日常生活功能。但目前各研究使用的傳統治療與制動療法的治療量不對等,缺乏有力控制組造成研究效度的薄弱,且欠缺對於腦性麻痺兒童的生活品質及家長親職壓力方面的相關研究。究方法 將個案分派至制動療法組與傳統治療組。制動療法組於療程中侷限優勢側上肢,對劣勢側上肢提供密集訓練,並於訓練時使用行為雕塑技巧,加強兒童能力的習得及大量的訓練。控制組則提供活動導向訓練。療程的密集度兩組皆為每週訓練兩天,一次3.5小時至4小時,其餘週間日(三日)提供家庭計劃,由家長監督下侷限兒童健側手3.5小時至4小時,由治療師介入時間為四週共30小時。 療效評量為使用畢堡德動作發展量表的精細動作項目、布式動作量表的動作與協調分測驗及上肢技巧品質測驗的分離動作分測驗做為上肢功能的評估;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使用兒童動作活動日誌、兒童功能性使用問卷及兒童功能獨立評估;社會參與方面則使用腦性麻痺兒童生活品質問卷及親職壓力量表簡短版做為結果量測。果 居家制動療法相對於傳統職能治療,在手部靈巧的幫助達到顯著差異,且效果可持續至半年後的追蹤測。同時也可以增進劣勢側手在使用單手的活動中的使用量與品質,且對於劣勢側手品質的幫助有長期效果。另外在追蹤期時發現,劣勢側手在兩側活動中的使用量亦有顯著增加。 而實驗組在療程結束後的親職壓力則和控制組無任何顯著差異及效果趨勢,但於追蹤期時實驗組有較高的親職持苦問題,但對於兒童的教養問題則是認為孩子較易管教且較少行為問題。制動療法對於生活品質的幫助則是主要在與參與及生理能力相關的項目上,雖然療效並無顯著差異,但療效差異有中度效應存在。論與結論 居家制動療法可以幫助手部的動作協調,並且可以減輕發展性忽略現象,且幫助可以持續至半年。而在生活品質的幫助則在於與上肢功能相關的項目上,但由於樣本數少而無法呈現顯著差異,未來有待增加樣本數並驗證結果。
Subjects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erebral palsy
occupational therapy
quality of life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ntu-98-R96429004-1.pdf
Size
23.32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ba09c81b5cd962064ad9343a3081c7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