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anawan Formation, Linkou Tableland
Date Issued
2010
Date
2010
Author(s)
Chuang, Chao-Ming
Abstract
大南灣層出露在林口台地的西北部,為一砂泥夾薄礫質的地層,與礫石質的林口層為同時異相。大南灣層的沉積環境已有多年的研究,但至今仍無共識。有鑑於此,本研究在大南灣層中,選取七條溪谷剖面進行野外調查,並收集地層及古水流資料進行沉積相分析,以推斷大南灣層的沉積環境。
根據沉積相分析的結果,大南灣層中有顆粒支持礫岩相,代表高濃度洪流及拖曳水流作用;砂岩相中有圓丘狀及低角度槽狀的交錯層理,代表受暴風波浪作用;砂泥互層相中則有含泥紋的波痕,代表受潮汐作用。這些岩相特徵顯示大南灣層為沖積扇三角洲外緣之堆積物,同時受到河流、波浪及潮汐的交互作用。它的岩相可組合為遠端辮狀水道、泛濫平原、決堤水道、潮坪、潟湖/海灣、障壁島/海灘、沼澤及濱面等八種沉積相。
藉由各溪谷剖面的沉積相分佈與變化,可推知早期扇洲之主河道在現今汕頭溪的位置出海;河口以西介於寶斗溪至林口溪之間,則以濱面、障壁島/海灘及潟湖/海灣的沉積環境為主。隨著主河道向西遷移,河道礫石開始與潟湖/海灣及障壁島砂泥層交互出現。期間經歷兩次大規模相對海侵期後,沉積環境轉變為開放性潟湖/海灣。最終隨著扇洲向海側加積,河道堆積物將潟湖/海灣的環境覆蓋。
根據沉積相分析的結果,大南灣層中有顆粒支持礫岩相,代表高濃度洪流及拖曳水流作用;砂岩相中有圓丘狀及低角度槽狀的交錯層理,代表受暴風波浪作用;砂泥互層相中則有含泥紋的波痕,代表受潮汐作用。這些岩相特徵顯示大南灣層為沖積扇三角洲外緣之堆積物,同時受到河流、波浪及潮汐的交互作用。它的岩相可組合為遠端辮狀水道、泛濫平原、決堤水道、潮坪、潟湖/海灣、障壁島/海灘、沼澤及濱面等八種沉積相。
藉由各溪谷剖面的沉積相分佈與變化,可推知早期扇洲之主河道在現今汕頭溪的位置出海;河口以西介於寶斗溪至林口溪之間,則以濱面、障壁島/海灘及潟湖/海灣的沉積環境為主。隨著主河道向西遷移,河道礫石開始與潟湖/海灣及障壁島砂泥層交互出現。期間經歷兩次大規模相對海侵期後,沉積環境轉變為開放性潟湖/海灣。最終隨著扇洲向海側加積,河道堆積物將潟湖/海灣的環境覆蓋。
Subjects
Tananwan Formation
Linkou Formation
Depositional facies
Fan delta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ntu-99-R95224116-1.pdf
Size
23.53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21d31ad8f54628352a354b600aae46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