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 A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Bio-tech Industry and Bio-tech Park Policy in Taiwan
dc.contributor | 吳榮杰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Kuo, Chiu-Ling | en |
dc.creator | Kuo, Chiu-Ling | en |
dc.date | 2006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07-11-28T01:00:00Z | |
dc.date.accessioned | 2018-06-29T04:56:23Z | |
dc.date.available | 2007-11-28T01:00:00Z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6-29T04:56:23Z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政府為帶動國內農業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充分利用各縣市地區不同農業產業特色及週邊資源,已核定設置1處中央主導型之屏東縣「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及彰化縣「國家花卉園區」、台南縣「台灣蘭花生技園區」、「嘉義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及「宜蘭海洋生物科技園區」等4處地方主導型園區,期帶動農業生技產業之群聚效應。惟全台與生技產業相關園區尚包括南港軟體園區生技館、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等基地。以台灣有限的資源,是否需要這麼多的生技園區,且農業生技產業是否適合於園區內發展,實有待進一步商榷。因此,本研究依序探討目前農業生技園區面臨問題並進行比較分析,接著從理論觀點出發,以Michael Porter著名鑽石模型依「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相關與支援產業」等四大關鍵因素探討臺灣農業生技產業是否具備產業群聚形成條件並了解鑽石體系各要素之互動關係暨影響,最後則從「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觀點探討政府角色並檢視農業生技產業政策之執行。 本研究發現,目前臺灣農業生技產業群聚發展各關鍵要素仍有待強化,產業群聚互動能量不足。從市場失靈觀點,政府雖有介入農業生技產業發展之合理化基礎,但亦面臨研發、園區、投資及人才等面向之政府失靈問題。爰提出以下建議:在農業生技產業環境建置部分,應釐清產業發展目標,集中資源重點投入,區隔國際市場、推動農業組織企業化、培養並延攬跨領域及實務人才、重新檢討研發投入,加速建置產業化平台、運用國際專業化分工與策略聯盟,加強國際佈局及合作、訂定政府介入與退出機制;在農業生技園區政策部分應重新檢討五大農業生技園區、借鑒科學園區選址經驗、提升審議層級至跨部會平台、考量地區農業生技廠商需求、以農業生技產業協助工業區轉型開發、研議合作開發方式,減少購地及租地成本、考量民間園區併入的可行性、針對研發型的廠商,朝虛擬園區方式規劃等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一、 研究方法 3 二、 研究步驟 4 第三節 本文架構 4 第二章 全球農業生技產業發展概況 6 第一節 農業生物技術之範疇 6 第二節 國外農業生技產業概況與趨勢 9 一、 國外農業生技產業概況 10 二、 農業生技產業發展趨勢 15 第三節 臺灣農業生技產業概況 19 一、 農業生技產業概況 19 二、 農業生技產業政策 26 第四節 亞洲五國生技產業推動情形 33 第三章 全球生技園區概況 35 第一節 國外生技園區概況 35 一、 國外生技園區範例介紹 35 二、 國外生技園區群聚發展特色 40 第二節 臺灣生技園區概況 43 一、 農業生技園區發展歷程及現況 45 二、 其它核心生技園區發展歷程與概況 52 第四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67 第一節 產業群聚之概念 67 一、 產業群聚定義 67 二、 產業群聚的型態 70 三、 產業群聚的效應 71 四、 產業群聚形成因素 73 五、 產業群聚的解體 75 第二節 產業群聚相關理論發展歷程與研究領域 76 一、 產業群聚相關理論發展歷程 76 二、 產業群聚研究領域 79 三、 Michael Porter鑽石模型理論 81 第三節 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87 一、 政府介入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87 二、 政府介入產業發展之政策工具 88 三、 政府介入產業發展之爭議 8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90 一、 生技產業之相關文獻 90 二、 生技產業應用產業群聚理論之相關文獻 93 三、 小結 95 第五節 本研究立論基礎及探討課題 96 第五章 農業生技園區問題探討與比較分析 98 第一節 五大農業生技園區問題探討與建議 98 一、 五大農業生技園區問題探討 98 二、 五大農業生技園區之檢討建議 101 第二節 農業生技園區之比較分析 102 一、 農業生技園區與生技廠商空間分布之比較分析 102 二、 農業生技園區選址條件與決策模式之延伸探討 105 三、 中央主導型之農業生技園區與其他核心生技園區之比較分析 109 四、 農業生技園區與國外生技園區之比較分析 112 第六章 從理論觀點探討臺灣農業生技產業群聚發展條件、政府角色及產業政策 114 第一節 以MICHAEL PORTER鑽石模型探討臺灣農業生技產業群聚發展條件 114 一、 生產要素 114 二、 需求條件 122 三、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125 四、 相關與支援產業 132 第二節 臺灣農業生技產業鑽石體系之互動關係 133 第三節 從「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觀點探討政府角色及產業政策之執行 136 一、 從「市場失靈」觀點探討農業生技產業政策之必要性 136 二、 從「政府失靈」觀點檢視農業生技產業政策之執行 137 三、 政府介入與退出機制 14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一、 農業生技產業群聚發展條件 147 二、 政府推動農業生技產業之角色及政策執行問題 148 第二節 建議 150 一、農業生技產業環境建置 150 二、農業生技園區政策改進芻議 152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727463 bytes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dc.identifier | zh-TW | en |
dc.identifier.uri |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9031 | |
dc.identifier.uri.fulltext |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9031/1/ntu-95-R92627022-1.pdf | |
dc.language | zh-TW | en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dc.relation.reference | 王緝慈,1996。「發展高技術產業與地方創新環境」,『科學中國人』。11期,52。 王緝慈,2004。「產業集群:城市發展的名片」,『中國質量與品牌』。8期,38-41。 「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應朝聚落型邁進」,2001。『工商時報』。5月28日。取自 http://www.bio.idv.tw/data/data15/2001052801.htm#top。 朱南玉,2004。「朝向群聚基礎的產業分析模式:台灣地區產業群聚之再界定」,『ITIS產業論壇』。取自http://www.if.itri.org.tw/content06/03if97.htm。 行政院農委會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籌備處網站,http://www.pabp.gov.tw/Index.asp。 吳濟民,2003。「知識管理策略、組織核心能耐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實證」。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李清安,1999。「對台灣生技產業政策之政策分析-以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李昌諭,2003。「從競爭力的觀點探討我國生技產業空間發展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林瑩秋,2005。「十六個生技園區『有名無實』?」,『財訊』。1月。288-292。 林順福,2006。「高科技、高資金、高利潤、高風險下的農業生技產業-台灣要走出自己的方向」。『農訓雜誌』。3月。22-24。 金家和、徐欣玉,2006。「影響創意服務業空間群聚因素之研究—以台北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期,1-16。 胡鈞浪、呂景春,2005。「聚集經濟新載體:科技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策略分析—以珠三角為例」,『特區經濟』。6期,66-67。 胡建績、陳海濱,2005。「促進產業集群企業衍生的關鍵“軟因素”分析—以浙江塊狀經濟”企業衍生的經驗為例」,『中國工業經濟』。3期,51-57。 馬剛,2005。「產業集群演進機制和競爭優勢研究述評」,『科學學研究』。23卷,2期,188-196。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網站,http://wwww.sipa.gov.tw/WEB/Jsp/Page/frame2.jsp。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6。『台灣農業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規劃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4。『國外農業生技資訊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取自http://www.pabp.gov.tw/AreaBus/libA/a0205download.asp。 孫智麗,2001。『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策略』。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郭春暉,2002。引用於「建構台灣生技產業群聚競爭優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 孫克難,1998。「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1期。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c21.htm。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陽隆,2001。「產業群聚成因、廠商行為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 張曉虹,2004。「台灣生物科技產業之創新管理活動與技術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張靜文、李武忠、陳郁蕙,2003。「第二章 台灣」。『全球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政策研究』,21-50。生技中心產業資訊小組。取自http://agbio.coa.gov.tw/information_detail.asp?dno=2946&ito=32。 張靜文,2004。「專利對農業生物科技廠商生產技術效率及市場價值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陳郁蕙、李武忠,2001。「農業生物科技之探討與經濟評估」,發表於生物技術在農業上之應用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與農業化學系。 陳榮政,2002。「台灣發展生技科技產業政策之結構與策略分析-以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郭春暉,2002。「建構台灣生技產業群聚競爭優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 曹嘉麟,2002。「生物科技廠商效率分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許博惟,2002。「生物科技產業之合併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鄒篪生,2005。「農業生技產業的現況及展望」。取自http://www.nctu.edu.tw/~nctumot/%A5%CD%AA%AB%AC%EC%A7%DE/ppt/Analysis%20of%20Global%20&%20Taiwan%20Agriculture%20Development%20Strategy.ppt#1。 經濟部工業局,2005。『生技產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港生技育成中心資訊服務網,http://www.nbic.org.tw/。 楊凱蓉,2004。「創業投資公司對新創公司的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董珮真,2004。「產業群聚之國際分析與台灣優勢-創新+策略=高競爭力」,『國際投資季刊』。19期,25-26。取自http://www.dois.moea.gov.tw/html/fc_19_25.htm。 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http://agbio.coa.gov.tw/main.asp。 蔡宏明,1996。「我國新興產業政策之內涵與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1期。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411.htm。 蔡萬春,2005。「台灣農業生物科技廠商之效率分析-以上市上櫃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蔡佩真,2001。「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定位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鄭秋欽,2005。「知識密集服務業群聚之形成-以生技服務業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劉曙光、劉子玉,2002。「國外生物科技園區發展模式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1卷,2期,54-58。 羅浩展,2002。「高科技產業區位選擇之研究-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邊泰明、麻匡復,2005。「南港軟體園區產業群聚與制度厚實」,『地理學報』。40期,45-67。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8:26-32. Bahrami,H. and Evans, 1995. “Flexible Re-Cycling and High-Technology Enterpreneurship”,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7(3):62-87. Bergman, E.and Feser, E.,1999.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Clusters:Concepts and Comparative Applications. West Virginia:WVU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eser, E. J., and S. H. Sweeney, 2002.“Theory, methods, and a cross-metropolitan comparison of business clustering,”In Forthcoming in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Edited by P. McCann.取自http://www.rri.wvu.edu/WebBook/Bergman-Feser/contents.htm。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2005.取自http://www.isaaa.org/。 Harrison,B.,1992.“Industrial districts: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Regional Studies.26:469-483. Isard,W., 1956.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 Market Areas, Land Use, Trade, and Urban Structure, New York: The MIT Press. Michael E. 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李明軒,邱如美譯。台北:天下文化。 Schmitz, H. and Nadvi, K.,1999.“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World Development, 27:1503-1514. | zh_TW |
dc.subject | 生技園區 | en |
dc.subject | 產業群聚 | en |
dc.subject | 鑽石模型 | en |
dc.subject | 市場失靈 | en |
dc.subject | 政府失靈 | en |
dc.subject | Agriculture Bio-tech Industry | en |
dc.subject | Bio-tech Park | en |
dc.subject | Industrial Cluster | en |
dc.subject | Market Failure | en |
dc.subject | Government Failure | en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Bio-tech Industry and Bio-tech Park Policy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en |
dspace.entity.type | Publication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