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 beneath Tibet – Rays versus Waves
Date Issued
2005
Date
2005
Author(s)
Wang, Chun-Yu
DOI
zh-TW
Abstract
西藏-喜馬拉雅山造山帶海拔高度高達四公里,地殼厚度超過七十公里,約為一般大陸地殼的兩倍。其抬升與形成歷史和印度板塊持續向北推擠有關,約五千萬年前和歐亞大陸板塊相遇,產生一系列碰撞造山運動,兩板塊的碰撞模型及碰撞後接壤相互作用的細節,目前尚無定論。受限於地震測站架設不易,過去研究大多侷限於地殼和地震地體構造方面的推敲,對於探討西藏地區底下岩石圈及上地幔高解析度的震波速度構造研究並不多。直到90年代之後,由中美等多國合作的INDEPTH計劃,縱向跨越整個西藏地區架設密集的臨時寬頻地震網,接收全球天然地震產生的震波訊號,透過分析這些資料,才逐漸建立西藏地區岩石圈和上部地幔較詳細的模型架構。
本論文藉由分析遠震波形資料,利用測站間波形的互相比對測量壓縮波到時,進行三維震波速度構造的層析成像反演。層析成像的原理則同時根據前人研究使用的波線理論和近期發展的有限頻寬理論來建構觀測波到時和欲求速度構造間的對應關係,並比較這兩種基本理論所建立之模型之異同,來進一步了解西藏地區兩板塊在上地幔的聚合交互作用情形。
Subjects
震波走時層析成像
有限頻寬
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
finite frequency
Type
thesis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ntu-94-R92241318-1.pdf
Size
23.53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84128651822570af4d69115ebf818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