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中古詩學中的自然(3/3)
Date Issued
2005-07-31T05:53:40Z
Date
2005-07-31T05:53:40Z
Author(s)
DOI
932411H002002AD
Abstract
在「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的三年整合型計畫之下,筆者主持的子計畫主題是「中古詩學中的自然」,之所以以「中古詩學」為範疇,直截來看乃是基因於中古時期是自然與詩篇密切結合的時期,不但敘景詩大量產生,使自然風貌在詩作中顯題化,也確立了山水詩、田園詩的體類。因此在原先擬定的計畫中是以詩人為對象,意圖彰顯不同詩人所呈顯的不同自然風貌。然而,在實際執行第一年「陶詩中的身體與自然」計畫時,即發現陶淵明的作品牽涉了極為多元的自然議題,因此調整研究方向,改以陶詩為核心先行處理
其中所觸及的自然議題。陶淵明的作品之所以展現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是有其歷史背景
的,因為「自然」概念是六朝時期精神史的核心議題,放在政治、倫理的層面,即有「自
然」與「名教」長期的拉鋸與對峙;放在存有論上詮釋,通常與「創造」、「因果」的概念
聯在一起,即有「無因自然」、「無自而然」、「自然獨化」、「自然外道」諸種說法,因此,
涉及佛家「因緣果報」論時,「自然」又與「因果」成為玄學後期主要離合爭辯的焦點。除
此之外,放在個人修養的角度考量,「自然」又與「逍遙」、「自得」、「自由」的概念可以相
互詮釋,指的是人「體道」後的境界,人回歸本性,萬物也回歸本真的狀態,人的「自然」
與萬物的「自然」同時生起。因此,在中國人文傳統中的「萬物的自然」並不是一個外在
於人的物質世界的總合,與今所謂客觀世界的「大自然」迥然不同,而是根源於感知主體
與世界的相互關係上。這與西方現象學的基本進路:「世界」是與「此在」共同存在的一種
意義結構,頗相契合。陶淵明在這樣的背景底下,不僅多次直接運用自然一辭,同時也與
上述的重要理論對話,甚至將其一生的歸趨定調在「復返自然」,陳寅恪先生即曾以「新自
然說」總括陶淵明在此議題上的創獲。因此,陶淵明在作品中對於「自然」的思辯及體現
極為周全而深廣,可以作為中古自然詩學探究的基石,以下即分述各年的研究成果。
Subjects
人文傳統
自然觀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Type
report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932411H002002AD.pdf
Size
805.61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dc66f68fb496c13497617998db1e61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