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tanium Oxide Nanotube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Date Issued
2004
Date
2004
Author(s)
Liu, Yu-Cheng
DOI
zh-TW
Abstract
本論文研究二氧化鈦奈米管 (titanium oxide nanotube) 擔體金屬觸媒的製備及結構特性分析。本研究探討水熱及迴流不同加熱方式、不同的二氧化鈦來源、改變水熱時間及清洗溶液對於製備二氧化鈦奈米管之影響。製備是特性分析是以電子顯微鏡技術、粉末X-射線繞射圖譜、熱重分析、原子吸收光譜、雷射拉曼光譜、紫外線-可見光光譜、氮氣等溫吸附-脫附實驗測定。以Merck TiO2奈米顆粒加入10 M- NaOH(aq) 中,於110 ℃水熱92小時再以0.10 M-HCl(aq) 清洗製得的二氧化鈦奈米管,具有高表面積,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奈米管的外徑為 10 nm,內徑為 6 nm,管壁為2-5 層,層與層之間的距離為0.84 nm。以各式不同晶型及顆粒大小的二氧化鈦來進行奈米管的製備,發現二氧化鈦顆粒大小為奈米管製備主要的影響因素。以顆粒較大的二氧化鈦Merck TiO2水熱20小時已有奈米管成生,但仍有部分顆粒未轉變為管狀結構;在經水熱92小時後,所有的顆粒已完全轉變成奈米管。而改變清洗的溶液為0.10 M-HNO3及0.10 M-H2SO4時,可得到相同的奈米管,但對於鈉的去除效果較不理想。
Pt、Rh及Au三種不同擔體金屬觸媒是藉由光化學沉積法 (photochemical deposition) 以二氧化鈦奈米管作為擔體製得。以氫氣及一氧化碳化學吸附實驗、流式微反應系統及原位紅外線光譜測量觸媒對各反應氣體催化之轉換率及選擇性。粉末X-射線繞射圖譜及電子顯微鏡結果顯示加入金屬後仍保持原奈米管之結構特性。氫氣及一氧化碳化學吸附結果顯示金屬的分散度以銠觸媒最佳,其次為鉑觸媒,金觸媒最差。奈米管擔體金屬觸媒在NO/CO反應、CO2 hydrogenation 及CO oxidation反應有非常好的催化活性,這是因為以奈米管作為擔體因表面積較高,金屬在奈米管上有較佳的分散性。
Pt、Rh及Au三種不同擔體金屬觸媒是藉由光化學沉積法 (photochemical deposition) 以二氧化鈦奈米管作為擔體製得。以氫氣及一氧化碳化學吸附實驗、流式微反應系統及原位紅外線光譜測量觸媒對各反應氣體催化之轉換率及選擇性。粉末X-射線繞射圖譜及電子顯微鏡結果顯示加入金屬後仍保持原奈米管之結構特性。氫氣及一氧化碳化學吸附結果顯示金屬的分散度以銠觸媒最佳,其次為鉑觸媒,金觸媒最差。奈米管擔體金屬觸媒在NO/CO反應、CO2 hydrogenation 及CO oxidation反應有非常好的催化活性,這是因為以奈米管作為擔體因表面積較高,金屬在奈米管上有較佳的分散性。
Subjects
氧化鈦
奈米管
擔體金屬觸媒
Titanium Oxide
Nanotube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Type
thesis
File(s)![Thumbnail Image]()
Loading...
Name
ntu-93-D88223007-1.pdf
Size
23.31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38d3962f29e36408837bba32e70656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