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 English
  • 中文
Log In
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文學院
  3. Anthropology / 人類學系
  4. The Study of Site Formation Process: A Case Study at Saqacengalj,an Abandoned Paiwan Settlement
 
  • Details

The Study of Site Formation Process: A Case Study at Saqacengalj,an Abandoned Paiwan Settlement

Date Issued
2006
Date
2006
Author(s)
Du, Mei-Huei
DOI
zh-TW
URI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49865
Abstract
本文旨在提倡遺址形成過程(site formation process)理論對於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性,並就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的物質遺留與遺跡現象進行檢視和分析,探討遺址形成過程力量對於考古資料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及研究者所應採行之分析策略。 考古學是一門透過研究遺址中之物質遺留、現象等,嘗試了解過去人類之生活與行為的學科。1970年代以降,以Michael. B. Schiffer為首的行為考古學學派興起,其大大顛覆過去眾人所認知,考古資料為靜態完全保存史前人類生活樣貌的看法,而帶起了考古學界正視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的浪潮。在台灣地區,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對於遺址形成過程之影響性有所認知,陳維鈞(2000)更曾著文闡述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的理論與應用。然而,真正嘗試以考古資料探討形成過程如何作用之研究,目前卻還不多見。 遺址形成過程之作用是無時不刻、無所不在的。在其影響之下,現今考古材料所呈現之面貌實際上多已有所轉變,可能闕漏了某些文化資訊、或完全地被扭曲而成另一種分布模式。然因形成過程之作用有其規則脈絡可循,研究者仍能抽絲剝繭地掌握轉型過程對於考古資料的影響,只是必須強調,遺址形成過程隨著其所處之社會情境及自然環境而有不同型態,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遺址或甚至是每個結構,都可能受到不同的形成過程之作用。 在排除所有可能之干擾現象的前提下,人的廢棄(abandonment)行為可以說是形塑考古遺物遺跡狀態最大之文化力量,至於傳統考古學所期望「藉由研究物質遺留了解過去人們之生活」之目的,實際上相當程度受到人們住居時的清掃(clean)行為以及搬遷時的打包(curate)行為所限制。由於Saqacengalj在傳說中,是一個因兇案被視為不祥之地而棄居的聚落,本文除了檢視遺址形成過程,也試圖進一步地討論考古資料所呈現出的結構廢棄圖像,以檢視結構廢棄與聚落廢棄傳說之間的關係。 原住民舊社遺址之考古研究,是近年來台灣考古學界相當熱門的一個研究議題,不過早在日治時代末期,鹿野忠雄(1955)及宮原敦(1936)兩位便曾經各就幾個原住民聚落故址進行發掘研究 ─ 鹿野忠雄對布農族郡大舊社及鄒族舊社Vuyio、Yingiana故址做了初步的發掘工作(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a:95-96);宮原敦則於1933及1935年發掘了東部太麻里流域alawayan、kalukalan等四個排灣族舊社遺址,發現陶片、鐵矛、黃銅製手鐲、銅鈴鐺等遺物(收藏於台北帝大土俗人種學教室中)。宮原敦亦對於舊社遺址之結構,做了不少詳細的描述記載,並就一些問題訪問了舊社之後代子孫。 台灣光復後,早年除了宋文薰等人(1967)曾調查並試掘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龜仔角社舊社遺址,並且嘗試比較其與鵝鑾鼻遺址墓葬之差異以外(宋文薰等 1967:10,39-41),考古學對於舊社的研究並不多見。黃士強與劉益昌二位 (1980),首次對南仁山遺址之結構形式做了較為詳實之調查和紀錄;而更深入調查研究的,則屬李光周先生等人在墾丁國家公園內所進行的考古研究計畫,不僅調查並發掘包括南仁山、四林格、社頂等遺址,委請台大土木系測量人員將遺址內石板屋之樣貌及整體聚落格局繪製成圖(李光周等 1985;黃士強等 1987),更注意到這些遺址的石板屋與千千岩助太郎所分類之北部型家屋是多有相似的。1990年代以來,舊社遺址開始受到考古學研究者的矚目,各大調查計畫所踏查的遺址數目有增無減。例如曾振名先生(1991)以《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之記載為線索,在台東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舊社遺址勘查計畫,紀錄了遺址眾多結構之型態與量測資訊,並且緊密地與某些部落歷史相結合;劉益昌先生亦致力於舊社研究(1995,1998,2000)。近年來陳有貝(2005)、李匡悌(2000)、傅君(2004、2005)等研究者亦積極投入各地之舊社調查發掘工作,工作至今不輟。 在本論文中,為了能將遺址之結構遺跡與排灣人傳統生活面貌相互勾連,筆者援引了相當多的民族誌研究資料,包括以李靜怡(1994)、郭東雄(1993)、黃俊銘(1982)、簡瑞宏(1995)等,綜合呈現家屋空間中可能的住居行為與物質文化;以《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李靜怡(1994)及許勝發(1996),歸納排灣人可能之廢棄行為;以及參考蔣斌(1980)、石磊(1971)等討論排灣族的社會制度組織等等。必須強調北部排灣資料運用的..筆者個人對於民族誌資料所持的立場是,民族誌資料猶如繪圖之草稿,是吾人進行考古研究前所應具備的預備知識,但是絕非確切之結果。 此外,關於Saqacengalj遺址之歷史背景脈絡,慶昭蓉(2004)已做了相當詳盡的論證與詮釋。而筆者在本文中,則以其推論為基礎並引用高士村民之訪談資料及其他相關歷史文獻,更進一步論證Saqacengalj人從何而來此一問題。雖然,這部分討論與本研究之課題 ─ 形成過程與廢棄行為 ─ 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對於確定Saqacengalj之文化內涵,以及探討排灣族遷徙路徑此一課題而言卻頗為重要。 整體觀之,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大致可以劃分成四個層面,即田野發掘調查之情況、考古遺物之整理分析、後沉積形成過程的探討及廢棄行為的詮釋。作為一考古學研究報告,在發掘過程與遺物內容兩方面,筆者皆費了相當篇幅進行歸納說明,雖顯較為繁雜瑣碎,但卻是考古學發掘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其次,筆者嘗試就結構殘餘型態、地層堆積特徵、陶片類緣關係、大小與陶片空間分布模式等面向,來區辨遺址所經歷之後沉積形成過程類型及其影響方式。而關於廢棄行為之詮釋,必須強調由於目前僅發掘三個結構,樣本數目顯然不足以對整個遺址進行討論,故筆者只能嘗試性地做某些臆測。有待日後遺址發掘工作的持續開展,能夠得到更多有趣的線索。
Subjects
排灣族
舊社
遺址形成過程
空間分析
廢棄
Paiwan
abandonment settlement
site formation process
spatial analysis
abandonment
Type
other
File(s)
Loading...
Thumbnail Image
Name

ntu-95-R91125006-1.pdf

Size

23.53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d303d67a42ad4bdf13a34b74e30b73c9

臺大位居世界頂尖大學之列,為永久珍藏及向國際展現本校豐碩的研究成果及學術能量,圖書館整合機構典藏(NTUR)與學術庫(AH)不同功能平台,成為臺大學術典藏NTU scholars。期能整合研究能量、促進交流合作、保存學術產出、推廣研究成果。

To permanently archive and promote researcher profiles and scholarly works, Library integrates the services of “NTU Repository” with “Academic Hub” to form NTU Scholars.

總館學科館員 (Main Library)
醫學圖書館學科館員 (Medical Library)
社會科學院辜振甫紀念圖書館學科館員 (Social Sciences Library)

開放取用是從使用者角度提升資訊取用性的社會運動,應用在學術研究上是透過將研究著作公開供使用者自由取閱,以促進學術傳播及因應期刊訂購費用逐年攀升。同時可加速研究發展、提升研究影響力,NTU Scholars即為本校的開放取用典藏(OA Archive)平台。(點選深入了解OA)

  • 請確認所上傳的全文是原創的內容,若該文件包含部分內容的版權非匯入者所有,或由第三方贊助與合作完成,請確認該版權所有者及第三方同意提供此授權。
    Please represent that the submission is your original work, and that you have the right to grant the rights to upload.
  • 若欲上傳已出版的全文電子檔,可使用Open policy finder網站查詢,以確認出版單位之版權政策。
    Please use Open policy finder to find a summary of permissions that are normally given as part of each publisher's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
  • 網站簡介 (Quickstart Guide)
  • 使用手冊 (Instruction Manual)
  • 線上預約服務 (Booking Service)
  • 方案一:臺灣大學計算機中心帳號登入
    (With C&INC Email Account)
  • 方案二:ORCID帳號登入 (With ORCID)
  • 方案一:定期更新ORCID者,以ID匯入 (Search for identifier (ORCID))
  • 方案二:自行建檔 (Default mode Submission)
  • 方案三:學科館員協助匯入 (Email worklist to subject librarians)

Built with DSpace-CRIS software - Extension maintained and optimized by 4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