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s
Restorative Justice: Practice and Reflexivity
Date Issued
2012
Date
2012
Author(s)
Wei, Hsiao-lan
Abstract
修復式司法係對傳統刑事程序的改革可能之一,在許多國家皆有實踐,並被寄以改革刑事司法無效率、把被告及被害人當做程序客體等等弊端的厚望,而我國亦不例外。本文希望探討的是,在修復式司法的實踐上,是否有達到前開目標的可能,如果有,是如何達成?如果沒有,是為何失敗?
本文首先簡介修復式司法之理論,並在眾多流派中,選擇以提升被害人地位及推動非懲罰式司法價值之二軸線為檢視主軸。在第二章部分即依之檢視我國刑事程序體制內,被認為具有修復式司法精神者,即調解、緩起訴、社會勞動役等三者。至第三章則試圖從修復式司法理論內部的典型實踐方式--亦即被害人加害人協商對話、家族圈、量刑圈等,介紹各國在修復式司法上的實踐,檢視其是否落實了理論論述的目標。而第四章即回到歷史脈絡,回溯修復式司法理論在政策化歷史上的重要因素,如被害者復興運動、原住民復興運動、社區司法精神以及基督教精神等,並觀察其在政策化脈絡下扮演的角色。最後在第五章進行反思,從純然程序內部的檢討開始,一路推向程序的刑事政策乃至社會意涵。從具體的修復式司法程序本身帶來的困境,漸漸抽象化到它在整個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在第六章總結全文。
本文首先簡介修復式司法之理論,並在眾多流派中,選擇以提升被害人地位及推動非懲罰式司法價值之二軸線為檢視主軸。在第二章部分即依之檢視我國刑事程序體制內,被認為具有修復式司法精神者,即調解、緩起訴、社會勞動役等三者。至第三章則試圖從修復式司法理論內部的典型實踐方式--亦即被害人加害人協商對話、家族圈、量刑圈等,介紹各國在修復式司法上的實踐,檢視其是否落實了理論論述的目標。而第四章即回到歷史脈絡,回溯修復式司法理論在政策化歷史上的重要因素,如被害者復興運動、原住民復興運動、社區司法精神以及基督教精神等,並觀察其在政策化脈絡下扮演的角色。最後在第五章進行反思,從純然程序內部的檢討開始,一路推向程序的刑事政策乃至社會意涵。從具體的修復式司法程序本身帶來的困境,漸漸抽象化到它在整個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在第六章總結全文。
Subjects
Restorative Justice
Victim Protection
Victim Offender Mediation
Type
thesis
File(s)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tu-101-R96a21074-1.pdf
Size
23.32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51bfe1f57e582415aa502498b3cae6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