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tor Speech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source
台灣復健醫學雜誌, 37, 19-30
Chang Gung Medical Journal, 37, 19-30.
Journal
台灣復健醫學雜誌
Journal Issue
37
Pages
19-30
Date Issued
2009
Date
2009
Author(s)
Chen, C-L.
Lin, K-C.
Chen, C-H.
Chen, C-C.
Liu W-Y.
Chung C-Y.
Chen C-Y.
Wu C-Y.
Abstract
近來針對上肢復健已發展出多項具實證研究支持之密集性治療方案,如改良式制動療法及雙側動作
訓練。改良式制動療法指侷限健側手並密集訓練患側手;雙側動作訓練乃藉由雙手同時密集性練習對稱
功能性動作。本研究利用運動學分析與臨床評估,進一步探討兩者對高功能慢性中風病患之相對效應。
本研究採前後測之隨機控制型研究設計,共延攬23 位慢性中風病患,隨機分成兩組:改良式制動療
法組(12 位)與雙側動作訓練組(11 位),前一組每天接受2 小時之患側手訓練、6 小時之健側手侷限;後
一組每天接受2 小時雙手對稱性之動作訓練。兩組均接受每週5 天,為期三週之治療介入。治療前後,
以運動學分析評估單手與雙手情境之伸手取物表現,並以臨床評估量測動作恢復。
運動學分析結果顯示,雙側動作訓練組表現顯著優於改良式制動療法組:於單手情境中拿起水杯有
較佳之動作效率;雙手情境之拉抽屜取物,可誘發患側手較大的肌肉衝量、較快的運動速度、且動作較
流暢,具較佳之雙手時間同步性(p = .005~.014)。臨床評估則顯示治療後,兩組皆有進步,但組間差異未
達顯著。
兩種治療手法在治療量與治療頻率相同下,運動學分析結果顯示雙側動作訓練相較於改良式制動療
法,可改善輕度至中度動作受損之慢性中風病患,其患側手之動作控制與協調,可能的原因是藉由肢體
間之耦合效應,讓患側手更易呈現健側手之動作模式,進而改善患側手在單手與雙手非對稱情境之動作
表現。(台灣復健醫誌2009;37(1):19 - 30)
Subjects
制動療法
雙側動作訓練
中風復健
運動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