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 中文
  • English

DSpace CRIS

  • DSpace logo
  • 首頁
  • 單位
  • 研究人員
  • 研究成果檢索
  • 分類瀏覽
    • 單位
    • 研究人員
    • 研究成果檢索
  • 機構典藏
  • 登入
  • 中文
  • English
  1. NTU Scholars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29503
標題: 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
The Research of Yip Wai-Lim and Du Guo-Cing''s Poetics Theory
作者: 朱天
Chu, Tien
關鍵字: 詩學理論;葉維廉;杜國清;Poetics Theory;Yip Wai-Lim;Du Guo-Cing
公開日期: 2009
摘要: 本論文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葉維廉與杜國清的詩學理論,而美感則可謂貫串葉、杜二氏詩學理論的共同主軸。 首先,就詩的內容層次來看,兩人都認為來自審美活動的感受,便是詩的內容所在。詳言之,詩的內容,即是以知感均衡為最佳狀態的審美感受。而在詩的功能方面,葉氏偏於外,著重於更廣大的經驗整體,故而彰顯詩能夠再現經驗中真實意涵的功能;而杜氏重於人、偏於內,強調詩要能夠滿足人類的內在需求。也就是說,葉、杜二人在詩功能的層次表現出殊異的主張。故可知,當筆者將詩的內容與詩的功能合稱為詩的本體時,便可說此二人的詩學本體論,即是一套同中有異的理論體系。 其次,在詩的結構方面,葉、杜二人都認定由語言文字與美感意象此二重元素所組成的詩,其整體結構的特色,即是間接二元;至於有關詩結構之細部性質的描述,超然不棄,便是最好的說明。 再者,在使詩成立的方法上,葉、杜二氏都把外在、內在與媒介做為是彼此共同關注的三項焦點,此即為詩方法論之整體架構的共同特色;而此三項焦點之間的交響互通,則為二人詩方法論之細部關聯的一致情形。而若從殊相的角度來看,葉、杜二人由於對詩內容這種審美感受的涵義,各有不同的詮解,導致在詩方法論的層次上,葉、杜二氏最大的差別,就是如實之真與新變之幻的不同堅持。 最後,在討論詩與主體時,葉、杜兩人一方面呈現兩極對比的狀態,另一方面卻又共同圍繞著有、無、內、外等方向來開展論述,故而可用「兩極對比,有無內外」,來代表葉、杜二氏異中有同的詩主體論。 總而言之,葉、杜二氏所創造的詩學理論,不但是以美感為核心,更以詩之內容、功能與方法,作為開展的主要方向。至於在兩人詩論中所呈現的種種差異,則可視為是兩人不同之主體觀的影響。
URI: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78972
顯示於: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
ntu-98-R95145002-1.pdf23.53 k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Google ScholarTM

檢查

TAIR相關文章


在 IR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瀏覽
  • 機構典藏
  • 單位
  • 研究人員
  • 研究成果檢索
  • [頁尾新聞]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計畫網站
    • 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 臺大學術庫 ( NTU Academic Hub )
    • ROAR
    • OpenDOAR
    • SHERPA
    • OAIster
    • JAIRO
    • Ira
    • DSPACE

  • DSpace-CRIS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  Duraspace   4science - Extension maintained and optimized by NTU Library Logo 4SCIENCE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