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之社區精神復健服務探討
Date Issued
2003-07-31
Date
2003-07-31
Author(s)
余漢儀
DOI
912412H002005
Abstract
理想的精神醫療是當患者病情惡化時能有急診與及時住院的短期治療,病
情穩定即可出院作定期門診,故而其後的復健措施至為關鍵。民間社團的社區
精神復健方案雖較有彈性,然受限於財務資源及專業人力不足,方案的深度有
其侷限。反觀台灣地區的精神醫療院所愈來愈注重社區醫療,紛紛發展社區復
健方案,例如玉里榮醫發展的「治療性社區」及「支持性就業」,就是極明顯的
案例。截至民國九十一年底,台灣地區衛生局列冊追蹤的精神病友共計62,992
位,而台灣的社區精神復健措施卻並不普遍,它們又大多附屬於醫院。這與衛
生署的補助政策可能有所關聯,而精神復健機構之設置對消防、建管設施要求,
也不利於民間機構立案。
筆者以北市療、國軍北投、八里療養、北市仁愛及和平市立醫院這五個公
立醫療組織的社區復健服務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case study),透過檔案文件
內容分析、方案運作參與觀察、知情人士深度訪談及專家座談,探討:
(1) 醫院的社區復健服務發展的脈絡,而這些所謂的「全控組織」(total
institution)如何透過這些方案發展出與病友的另類(alternative)關係?
(2) 而社工專業在執行這些方案的醫療團隊中是否扮演什麼角色?
(3) 醫療團隊中的各專業又是如何看待病友家屬的角色?是否抱持不
同觀點,而這些不同觀點又怎樣反過來影響家屬對專業服務的看
法?
結果發現社區復健服務的確開拓另類醫病互動的機會,但由於醫療競逐營
利的趨勢,這些方案處於醫院邊陲,未能衝擊原有醫病關係結構。社工與職能、
護理、心理是常見的團隊人員,但並無凸顯角色,家屬仍被視為醫療照護代理,
被動的配合專業人員要求。
情穩定即可出院作定期門診,故而其後的復健措施至為關鍵。民間社團的社區
精神復健方案雖較有彈性,然受限於財務資源及專業人力不足,方案的深度有
其侷限。反觀台灣地區的精神醫療院所愈來愈注重社區醫療,紛紛發展社區復
健方案,例如玉里榮醫發展的「治療性社區」及「支持性就業」,就是極明顯的
案例。截至民國九十一年底,台灣地區衛生局列冊追蹤的精神病友共計62,992
位,而台灣的社區精神復健措施卻並不普遍,它們又大多附屬於醫院。這與衛
生署的補助政策可能有所關聯,而精神復健機構之設置對消防、建管設施要求,
也不利於民間機構立案。
筆者以北市療、國軍北投、八里療養、北市仁愛及和平市立醫院這五個公
立醫療組織的社區復健服務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case study),透過檔案文件
內容分析、方案運作參與觀察、知情人士深度訪談及專家座談,探討:
(1) 醫院的社區復健服務發展的脈絡,而這些所謂的「全控組織」(total
institution)如何透過這些方案發展出與病友的另類(alternative)關係?
(2) 而社工專業在執行這些方案的醫療團隊中是否扮演什麼角色?
(3) 醫療團隊中的各專業又是如何看待病友家屬的角色?是否抱持不
同觀點,而這些不同觀點又怎樣反過來影響家屬對專業服務的看
法?
結果發現社區復健服務的確開拓另類醫病互動的機會,但由於醫療競逐營
利的趨勢,這些方案處於醫院邊陲,未能衝擊原有醫病關係結構。社工與職能、
護理、心理是常見的團隊人員,但並無凸顯角色,家屬仍被視為醫療照護代理,
被動的配合專業人員要求。
Subjects
社區精神復健
精神病院
精神健康
精神病患
專業角色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Type
other
File(s)
Loading...
Name
912412H002005.pdf
Size
635.19 KB
Format
Adobe PDF
Checksum
(MD5):18b2e1b9480c81d21ecf69afbb8669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