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劉冠良Liu, Kuan-LiangKuan-LiangLiu2007-11-272018-05-292007-11-27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426  《周易》向來被視為群經之首,但是《周易》的崇高地位實有賴於《易傳》的哲學詮釋,而〈繫辭〉乃是《易傳》當中思想最完備,哲學內涵最豐富的部分。因此,筆者以〈繫辭〉的聖人做分析,藉由建構〈繫辭〉的聖人觀來幫助我們看清《周易》的人格典範。   在把〈繫辭〉中出現26次的「聖人」條列分析以後,筆者歸納出〈繫辭〉的聖人具有六大特質,分別是:(1)作《易》者;(2)效法天地萬物;(3)重視卜筮;(4)道德特質;(5)事功特質;(6)行事方式。這六大特質不僅僅把〈繫辭〉的理想人格呈現在我們面前,其中更包涵了儒道諸子的思想在其中。   接下來,透過與孔孟和老莊聖人觀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繫辭〉聖人觀乃是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主的融合產物。簡單來說,〈繫辭〉採擷了道家的道論和自然觀等形上學內涵,建構出《周易》經、傳的天道觀與陰陽變化觀,又吸取儒家在道德與事功等倫理學、政治哲學上的看法,以作為〈繫辭〉在德業觀點上的重要參考。〈繫辭〉一方面融合了儒家與道家,同時又強化了融合之後的系統,這種兼容並蓄各家的做法,展現了在戰國時期總結諸子學說的潮流中,從易學家的立場出發來融攝諸子百家的企圖。   最後,筆者再以《荀子.非十二子》和《莊子.天下》品評諸子的內容與〈繫辭〉作比較,以突顯〈繫辭下傳〉的「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的時代趨勢。感言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繫辭〉與《周易》經、傳之關聯 1   第二節 〈繫辭〉在諸子百家爭鳴中表現的時代意義 6   第三節 「聖人」的哲學意義 8   第四節 小結 12 第二章 先秦儒家與道家之聖人觀 15   第一節 先秦儒家的聖人觀 15    一、孔子的聖人觀 15    二、孟子的聖人觀 18    三、先秦儒家聖人觀總論 20   第二節 先秦道家的聖人觀 22    一、老子的聖人觀 22    二、莊子的聖人觀 25    三、先秦道家聖人觀總論 28     (一)、老莊道家聖人觀總論 28     (二)、稷下道家聖人觀簡介 29   第三節 先秦儒家與道家聖人觀之比較 31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繫辭〉的聖人觀 37   第一節 〈繫辭〉中「聖人」的分析(一) 38   第二節 〈繫辭〉中「聖人」的分析(二) 44   第三節 〈繫辭〉的聖人觀 51   第四節 小結 56 第四章 〈繫辭〉的聖人觀與儒道兩家之比較 59   第一節 〈繫辭〉的聖人觀與儒家之聖人觀 59    一、〈繫辭〉聖人觀與儒家相似處 59    二、〈繫辭〉聖人觀與儒家相異處 61   第二節 〈繫辭〉的聖人觀與道家之聖人觀 62    一、〈繫辭〉聖人觀與老莊相似處 62    二、〈繫辭〉聖人觀與老莊相異處 64    三、〈繫辭〉聖人觀與稷下道家的思想脈絡 65   第三節 〈繫辭〉中儒道融合之趨勢 68   第四節 莊子、荀子與〈繫辭〉總結諸子的比較 70   第五節 小結 75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書目 83653726 bytesapplication/pdfen-US周易繫辭傳聖人觀理想人格儒家道家莊子儒道融合ZhouyiChou YiI ChingYijingYizhuanCommentaries of the Book of ChangesSaintSageConfucianismTaoismDaoismTaoistDaoistZhuang ZiZhuangziChuang TzuChong-Zi《周易.繫辭》之「聖人觀」The Idea of Saint in Yizhuan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6426/1/ntu-95-R9112400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