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益壽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啟仁Chen, Chi-JenChi-JenChen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71《文心雕龍》特設〈通變〉篇,專門探討「通變」問題。然若「通變」之本義不明,則「通變」之宗旨難詳。故基於「振葉尋根」、「觀瀾索源」,欲論「通變」之旨,必先釐清「通變」之義。本文認為,「通變」之「全義」,應該兼具「通曉」、「變化」、「流通」三義。由於《文心雕龍》關於「通變理論」的闡發,實通貫全書,它既有「形而上」之「通變之道」的層次,也有「形而下」之「通變之技」的面向,而從「技」到「道」,正是一種「技進於道」的昇華歷程。故就理論而言,「道」既可下貫於「技」,「技」亦可上通於「道」,兩者乃一渾然整體。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通變理論」釋義(上) 11 第一節 「通變理論」與全書理論體系之關係 11 第二節 四種「通變理論」之詮解模式 18 一、「結合」派之詮解模式 19 (一)「繼承」與「創新」論 19 (二)「會通」與「適變」論 22 二、「偏義」派之詮解模式 27 (一)「主通」論 27 (二)「主變」論 29 第三節 「通變」之理論淵源考察 34 一、「通變」之語義溯源 34 二、「通其變」之語義溯源 36 三、「變通」、「變而通之」之語義溯源 39 (一)「變通」之語義溯源 39 (二)「變而通之」之語義溯源 40 四、「變」、「通」對舉之語義溯源 41 五、單論「通」之語義溯源 43 六、小結 45 第三章 「通變理論」釋義(下) 49 第四節 「通變」五例內涵辨析 49 一、「通變則久」、「通變無方」、「通變之術」內涵辨析 49 (一)「通變則久」、「通變無方」內涵辨析 50 (二)「通變之術」內涵辨析 51 二、「可言通變」內涵辨析 52 三、「通變之數」辨析 58 第五節 四種「通變」詮解模式之省思 60 一、關於「繼承」與「革新」論之省思 60 二、關於「會通」與「適變」論之省思 65 三、關於「主通」論之省思 70 四、關於「主變」論之省思 73 第四章 「通變之道」 —「通變理論」之「樞紐論」的詮釋與建構(上) 77 第一節 「一陰一陽之謂道」──從「易道」論「通變之道」的理論淵源 77 第二節 「樞紐論」之意義結構 86 一、以「三位一體」為立論基礎的「總論」說 86 二、以「宗經核心」為立論基礎的「正反」說 88 三、以「三位一體」為立論基礎的「通變」說 89 四、以「三位一體」為立論基礎的「正負」說 91 五、以「三位一體」為立論基礎的「常變」說 92 六、以「經騷分立」為立論基礎的「文質」說 95 七、以「辨騷」為立論基礎的「核心」說 96 八、小結—以「原道為體、經騷為用」之「體用」說 98 第三節 「宗經」與「正變典範」──「通變之道」的理論基礎之一 98 一、「宗經所宗為儒家思想」說之省思 99 二、「正體」—「宗經」所「宗」之「旨」 105 (一)「百家騰躍,終入環內」—樹立「文類體裁」之「本源」 108 (二)「聖文雅麗,銜華佩實」—奠定「文體風格」之「範式」 109 三、從「宗經」到「體乎經」 111 第五章 「通變之道」 —「通變理論」之「樞紐論」的詮釋與建構(下) 115 第四節 「辨騷」與「奇變典範」──「通變之道」的理論基礎之二 115 一、前人關於「辨騷四異」之研究成果述評 115 (一)「否定義」之「四異」 116 (二)「肯定義」之「四異」 120 (三)「中性義」之「四異」 122 (四)「無用義」之「四異」 124 (五)「結合義」之「四異」 125 二、「取鎔經旨、自鑄偉辭」──以「鎔鑄義」詮解「辨騷」之進路 126 三、「宗經」、「辨騷」與「通變理論」之關係 133 (一)「辨騷」為「依循宗經標準」之「通變典範」 133 (二)「辨騷」為「突破宗經標準」之「通變典範」 134 (三)依違於「宗經」與「離經」之間的「辨騷」 137 四、從「辨騷」到「變乎騷」 139 第五節 小結—「宗經」與「辨騷」之融通 146 第六章 「通變之技」 —「通變理論」之「文體論」的詮釋與建構(上) 149 第一節 「有常之體」與「無方之數」的相互辯證 149 第二節 〈明詩〉篇——具體例證舉隅之一 154 一、「釋名章義」之釋義 155 二、「原始表末」與「選文定篇」之範例 156 (一)從「初體」到「正式」 156 (二)從「正式」到「流變」 157 三、「敷理舉統」之總結 167 第三節 〈樂府〉篇—具體例證舉隅之二 168 一、「釋名章義」之釋義 168 二、「原始表末」與「選文定篇」之範例 169 (一)從「初體」到「正式」 169 (二)從「正式」到「流變」 170 三、「敷理舉統」之總結 174 第四節 〈詮賦〉篇—具體例證舉隅之三 177 一、「釋名章義」之釋義 177 二、「原始表末」與「選文定篇」之範例 178 (一)從「初體」到「正式」 178 (二)從「正式」到「流變」 180 三、「敷理舉統」之總結 186 第七章 「通變之技」 ──「通變理論」之「文體論」的詮釋與建構(下) 189 第五節 「釋名章義」之整體辨析 189 一、「宗經正體」之「直系」文體 190 (一)〈明詩〉、〈樂府〉、〈詮賦〉三篇 190 (二)〈頌讚〉篇 190 (三)〈祝盟〉篇 192 (四)〈銘箴〉篇 195 (五)〈誄碑〉篇 196 (六)〈史傳〉篇 198 (七)〈論說〉篇 200 (八)〈詔策〉篇 202 (九)〈檄移〉篇 206 (十)〈章表〉篇 208 (十一)〈奏啟〉篇 210 二、「宗經正體」之「旁系」文體 211 (一)〈哀弔〉篇 212 (二)〈封禪〉篇 213 (三)〈議對〉篇 215 (四)〈書記〉篇 216 三、「宗經正體」之「異流」文體 217 (一)〈雜文〉篇 218 (二)〈諧讔〉篇 220 (三)〈諸子〉篇 221 第六節 「原始表末」與「選文定篇」之整體辨析 222 一、「個別文體」之「通變正體」 225 (一)「個別文體」之「正變典範」 226 (二)「個別文體」之「正變佳作」 228 二、「個別文體」之「通變奇體」 233 (一)「個別文體」之「奇變典範」 233 (二)「個別文體」之「奇變佳作」 236 三、「個別文體」之「訛變體」 238 四、「個別文體」之「褒貶相參」的「變化體」 241 (一)「個別文體」之「褒中帶貶」的「變化體」 241 (二)「個別文體」之「貶中帶褒」的「變化體」 244 五、「個別文體」之「中性」的「變化體」 245 第七節 「敷理舉統」之整體辨析 246 一、在「文類辨析」中展示「文體」之「行文特徵」 246 (一)「同種文類」之「特徵差異」辨析 246 (二)「異種文類」之「特徵差異」辨析 247 二、在「文須宗經」中體現「文體」之「立文旨歸」 248 三、「執正馭奇」—以「宗經之正」矯「辨騷之奇」 262 四、「奇正」之「兼解俱通」—「宗經」與「辨騷」之融通 264 第八節 小結—從「釋名章義」到「敷理舉統」之綜合考察 267 第八章 結論 275 參考文獻 281 一、《易經》相關論著 281 二、《文心雕龍》及其相關之「研究論著」 281 (一)《文心雕龍》之「校注譯釋」專書 281 (二)《文心雕龍》之「工具資料」專書 282 (三)《文心雕龍》之「研究史」專書 282 (四)《文心雕龍》專題之「研究論著」 282 (五)《文心雕龍》相關之「研究論著」 283 三、《文心雕龍》及其相關之「學術論文集」 284 (一)《文心雕龍》專題之「學術論文集」 284 (二)《文心雕龍》相關之「學術論文集」 285 四、《文心雕龍》之「學位論文」 286 五、《文心雕龍》及其相關之「期刊論文」 287 (一)《文心雕龍》專題之「期刊論文」 287 (二)《文心雕龍》相關之「期刊論文」 2881592595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文心雕龍通變會通適變Wenxin diaolong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Tongbian (Flexiable adaptability to varying situation)Huitong (Artistic harmony)shibian (Adapting to varying situations)《文心雕龍》「通變理論」之詮釋與建構The “Tongbian” Theory of Wenxindiaolong: an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71/1/ntu-95-D8912100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