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鄭婷尹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35五臣注作為《選》學中的一環,歷來學者常因其內容淺白,而輕估它應有的價值。實則若對五臣注文作一詳細之梳理,即可發現其有別於善注之獨特性。 為重新評估五臣注之價值,本文分為五章:在第一章中,對前輩學者之研究作一回顧與反思。前人對五臣注的研究,大體可歸納出內外兩部分,所謂「內」者,即「對於五臣注本身具體內涵的關照」;「外」者,主要是指「五臣的時代背景」。第一部分又可分為一、「簡明串講文意」;二、「闡釋述作之由」;三、「注解牽強附會」;四、「注釋不夠嚴謹」等四點。否定五臣的諸家說法,其實具備再次討論的空間;而肯定五臣的眾家之說,也在某個程度上有所侷限或不足。本文即以此為基礎,建構「五臣注本身之整體有機性」:也就是比興思維之雙面性。 第二章的部分,則是以疏通文意為基礎,探討五臣注「句意篇旨之闡發」、「藝術手法之展示」的詮釋特徵:前者復細分為「整體性之塑造」、「具體感之呈現」以及「幽微情思之參透」三部分,具體觀察該注內涵上的詮釋情形;後者則由「修辭技巧之揭示」、「用字遣辭之留意」的說明中,以現五臣對形式技巧的用心。而這樣的觀察,亦是為下一章「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的考察」埋下伏筆。 第三章「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的考察」,乃本文重心所在。五臣的主體思維是以比興概念為基底,而比興思維的具體內涵,則包含「政治寄託」與「情感興發」這兩大主要面向,詳觀五臣注文,常可見到注家對這兩部分多所揭示;至於注文中比興思維形式面之探討,則可見五臣常會針對詩篇中運用到比興手法的部分加以闡釋。詩篇中運用比興技巧之處,往往存有較大的模糊空間,此乃理解詩作的關鍵,五臣能針對此多所揭示,就讀者理解文意而言,無疑是有著不小之助益;另一方面,注文本身所展現的比興思維,則讓我們清楚見到五臣注「批評主體性意義詮釋」的特質,其在詮釋學史上獨特的地位與價值,復於此呈現。 那麼,何以「比興」思維會成為《文選》五臣注詮釋模式之重心所在?第四章關於「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產生背景的觀察」,將由唐代前期的經學、文學風氣,以及科舉取材之標準加以探討,說明時代氛圍中大致有重視情采辭章、並不忘留意詩教的情形,這些或許是造成五臣注比興思維雙面性的可能因素。 至於第五章餘論的部分,則是結合前面章節,說明五臣注在有些時候,存在疏通文意時前後矛盾的缺陷。然其價值與影響卻不容忽視:就詮釋體例而言,五臣注的價值在於:此乃現存首部以「串講式」為主軸來疏通文意,並兼有比興雙面思維的總集注釋;至於對後代文學注釋之影響,則指出它對文學評點提供一定的誘發因素。另一方面,在實際注釋內涵上,五臣注提出之說法往往為後來論者所繼承。此外,復另闢一節,以求全責備的角度,探討五臣與李善注間的互補性質。 本文的終極目標,盼能不侷限於訓詁考據的對錯問題上,而能採取一個更寬廣的視角,盡可能較全面地觀察五臣注的詮釋樣態,從而能在詮釋學史的脈絡中,給五臣注一個較公允的評價。誌謝…………………………………………………………………1 論文摘要……………………………………………………………3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與反思…………………………5 第二節 研究動機、範圍、步驟、方法………………………20 壹、研究動機……………………………………………………20 貳、研究範圍、步驟…………………………………………22 參、研究方法……………………………………………………23 第三節 《文選》版本選擇之相關問題………………………24 第二章 五臣注的詮釋特徵……………………………29 第一節 前言……………………………………………………29 第二節 句意篇旨之闡發………………………………………32 壹、整體性之塑造………………………………………………32 貳、具體感之呈現………………………………………………41 參、幽微情思之參透……………………………………………49 第三節 藝術手法之展示………………………………………60 壹、修辭技巧之揭示……………………………………………61 貳、用字遣辭之留意……………………………………………74 第四節 小結……………………………………………………78 第三章 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的考察…………………80 第一節 前言……………………………………………………80 第二節 比興思維的內涵之一──政治寄託之解析………86 壹、唐前詩教傳統………………………………………………86 貳、五臣注中對政治寄託之解析………………………………91 (一)從物色佳人歸向政治情懷………………………………92 (二)「政治寄託」解析之典範──以曹植、阮籍、詠史詩注 為例………………………………………………………99 第三節 比興思維的內涵之二──情感興發之解析……112 壹、六朝緣情詩風………………………………………………112 貳、五臣注中對情感興發之解析………………………………115 (一)從具感意象探求個人情意……………………………116 (二)「情感興發」解析之典範──以陸機詩注為例………127 第四節 比興思維的形式面…………………………………133 第五節 小結…………………………………………………140 第四章 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產生背景的觀察…143 第一節 前言…………………………………………………143 第二節 唐代前期之經學風氣………………………………145 第三節 唐代前期之文學風氣………………………………149 第四節 唐代科舉取材標準之雙重性………………………158 壹、文采辭章之重視……………………………………………163 貳、經學能力之涵養……………………………………………165 第五節 小結…………………………………………………169 第五章 餘論…………………………………………………173 第一節 五臣注之缺陷、價值與影響………………………174 壹、五臣注之缺陷………………………………………………174 貳、五臣注之價值與影響………………………………………179 第二節 五臣與李善注之互補性……………………………190 附錄一……………………………………………………………200 附錄二……………………………………………………………210 參考書目…………………………………………………………2161574161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昭明文選》五臣注比興思維詮釋Jau-Ming literary selectionsThe explanation of Wu-ChengFigurative thoughtInterpretation《文選》五臣注詩之比興思維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35/1/ntu-95-R9112100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