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楊道寧Yang, Dow-NingDow-NingYang2007-11-262018-06-282007-11-262018-06-28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4895在台灣與大陸相繼進入WTO後,台灣在面臨中國大陸低成本之製造業代工競爭下,原本位於台灣的製造部門或代工廠,開始大批轉向大陸投資從事生產,因而引起國內「產業空洞化」的疑慮。但換一個角度來看,產業並非整體全部外移,而是以產業中不同部門機能,選擇適合其發展的地點移動;因此,仍有一些部門未受到大陸低勞動成本的誘因,而選擇留在台灣。近年來,台灣電子資訊業因為其產業產值佔台灣各產業出口的第一位,且佔出口金額比例超過50﹪,可見此產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產業外移的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台灣電子資訊業的各部門機能中。綜觀來看電子資訊產業移動的現象,此產業根留台灣的部門,多為具有高階控管機能的跨國企業的營運總部,或在全世界佔有優勢地位的電子零組件製造商。這個現象似乎存在著不同的區域間,具有以部門機能來區分的專業化趨勢。因此,為什麼具有全球運籌與決策功能的企業營運總部沒有隨著製造部門外移,此現象引起本文對電子資訊產業企業營運總部的研究興趣。 以電子資訊業而言,因其產業重要性,雖然國內的相關研究不在少數,但極大部份著重在探討部門投資、管理績效或組織策略等價值鏈或量化研究上。即使加入空間的觀點,傳統上則常用「產品週期理論」作為科技產業區位選擇的解釋,但其中對於空間的論述也僅是被動的存在。因而可發現此二理論似乎仍高度缺乏對同一產業中廠商內部如何協調、廠商間如何互動的生產鏈結以及廠商與地方關係等細緻的討論。因此,台灣的資訊科技產業於全球生產網絡中的權力定位為何,而營運總部受此鏈結位置的緣故,維持特定機能運作又需要什麼在地條件的提供,此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因此本文目的有三。首先,主要從傳統研究產業的相關理論的檢視出發,說明一般從價值鏈與產品週期理論的觀點來看台灣資訊產業於全球分工定位有何不足,並以全球生產網絡理論作為主要的研究取徑,強調應從「權力關係」的角度,作為了解廠商間、廠商內以及廠商和地方之互動過程,用以探討台灣的資訊產業於全球資訊業生產鏈中定位的基礎;再者,台灣IT資訊產業企業營運總部受鏈結位置的緣故,與國際品牌大廠之營運機能差異為何,從機能實質內涵差異,進而突顯台灣作為後進工業國發展模式之不同;最後,再進一步討論受到何地域性條件提供,以支持台灣IT產業營運總部高度空間聚集與機能運作,其背後又隱藏哪些貿易互依、或非貿易互依關係建構以形塑其產業聚集與在地化的過程,此為本研究目的。In the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theories which talk about the global production with the viewpoint of power relationships, such as commodity chain ( Dicken, 1998), global commodity chain( Gereffi, 1989), 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Henderson et al., 2002) etc.. These plenty of theories with the similar core concepts make me want to know what the significances and meanings represent in the research or study of power relationship in Geography. Besides, Headquarter as a core strategy center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us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ontrol, coordinate, manage and maintain the complex production relations. So, heeadquarters become the hub of power relation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On the other hand, headquarter’s location must offer the sufficient elements to sustain and support the specific function of headqurter also.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escribe the embeddedness of IT industry and discuss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firm’s headquarter in the industrializing Asian countries—espacially the position of Taiwaness IT companies. So, this study has three purposes. First, I attempt to apply the GPN theory to analyse the cross-boder activities of firms, to illustrate the key agen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how to construct the power relationship and to find out the position of Taiwaness Company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Second, I fucuse 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headquarter functions between Taiwaness IT Company and their key buyer’s enterprise. Third, I try to draw on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IT industry in Taiwan, to outline what the pattern is and why the territoriality is highly spatial cluster.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時代脈絡 1 第二節 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設計 8 第一節 文獻回顧 8 (一) 生產網絡理論取徑的比較:GCC與GPN 8 (二) 從權力關係看生產鏈結為何重要 10 (三) 跨國企業組織的空間分工型態與營運總部機能 13 (四) 台灣營運總部的機能定位與產業在地聚集意義 1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1 (一) 研究取向與概念架構 21 (二) 研究方法與研究產業範疇 24 第三章 台灣資訊產業動態歷史發展脈絡 26 第一節 台灣電子資訊業的發展歷程 26 第二節 90年代後電子資訊產業的敘述統計 33 第四章 生產網絡的權力關係分析 40 第一節 權力的界定:影響因子與關係類型 40 第二節 台灣資訊硬體業於生產網絡的權力關係 42 (一) 與關鍵零組件大廠的關係:由受制轉向互助 42 (二) 與國際品牌大廠之間的關係:相互依賴的貿易夥伴 45 (三) 與外包廠或協力廠的關係:專業化外包的主從彈性 57 (四) 與海外生產網絡的關係:新跨界管理方式的興起 61 第三節 以市場行銷為主的自有品牌(OBM)台商發展型態 65 第五章 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營運總部的地域性 69 第一節 兩岸制度環境的差異:台灣制度穩定與人才優勢 69 第二節 在地聚集的分佈與區位特徵 71 第三節 聚集地區的地域性—以內湖科技園區發展為例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9 附錄 96 引用文獻 97en-US全球生產網絡權力關係企業營運總部地域性非貿易互依IT產業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 theoryIT industrypower relationshipheadquarteruntraded interdependenceterritorialityIT台商營運總部的角色與發展: 全球生產鏈結中的權力關係與地域性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IT Firms’ Headquarters : The Power Relationship and Territoriality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