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林威融Lin, Wei-JungWei-JungLin2010-05-052018-07-052010-05-052018-07-052009U0001-120820092241230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79596專利侵權的損害賠償是專利制度能否發揮功用的關鍵,但目前實務上對於損害賠償的計算尚未建立明確的標準,造成專利權人難以利用侵權訴訟保護其專利權。本論文的目的即在以現行專利法的規定為基礎,建構一套能夠精確衡量並充分填補專利權人的損害,而且具有可預測性的損害計算方法。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閱讀探討、法律經濟分析、美日比較法研究以及實務見解整理。 本論文首先討論美國法、日本法和台灣法上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成立要件,以侵害類型、免責事由和主觀要件為重點。接著引入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檢視傳統侵權行為法的因果關係要件,並重新建構一套比例的因果關係理論,以解決專利侵權案件中因果關係如何認定的問題。在比較法方面,主要介紹美國法和日本法實務上,對於所失利益和合理權利金這兩種損害計算方法所建立的具體標準。最後則透過判決整理,探討台灣實務上如何適用專利法所規定的各種損害計算方法,並根據前面所建構的所失利益、因果關係等理論,以及參考美日法例,對實務見解提出批評與建議。 本論文對台灣法的建議有四:第一,應認清「差額法」負有因果關係舉證責任倒置的功能,並區分其與「具體損害法」所適用的情形不同,且應加強論證所失利益與侵害行為間的因果關係;第二,應釐清「利益法」的法理基礎,若屬損害賠償則應修正為「推定」規定,若屬不法無因管理則應限於「故意」才有適用;第三,新增訂的合理權利金可參考美日實務上所提出的審酌因素,並以之作為損害賠償額的下限;第四,關於懲罰性賠償,可參考美國法以侵權通知與專家意見為中心,建立故意侵權的認定標準。Damage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atent system. However, a clear standard of damage estim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practice. Consequently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atentees to protect their patents by raising infringement litig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predictable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damages based on the Patent Act which can precisely measure and compensate the damage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economic analysis, comparative law and case study. At the beginning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quirements of damage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aiwan, focusing on the infringement types, the exceptions and subjective requisit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ausation theory in traditional tort law in the view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s a theory of proportional causation applicable to patent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law, two methods to estimate damages, lost profits and reasonable royal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demonstrated. Finally, this paper shows by case study that in Taiwan how the courts apply the methods of damage estimation provided in the Patent Act. And suggestions are porposed based on the caus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aw. 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sugg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the courts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balance method” is the 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about causation and thus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damages metho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aus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econd, the legal base of “the benefits method” should be clarified. It should be amended as presumptive rule if based on principle of damage, or it should be limited to intentional infringement if based on “management of affairs without mandate”. Third, when assessing the reasonable royalty, the courts can refer to the factors prop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ses. And the reasonable royalty should be the minimum of damages. Forth, as to the punitive damages, the courts can establish a standard of judgement for intentional infringement based on the infringement notice and legal advice from counsel.第一章 緒論 1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二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2三節 論文架構 2二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成立 4一節 美國法 4一項 直接侵害(Direct Infringement) 4二項 誘引侵害(Inducing Infringement) 5三項 補助侵害(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6四項 方法專利之侵害(Process Patent Infringement) 7五項 專利侵權成立之其他要件及限制 8一款 專利標示與侵權通知(Marking and Notice) 8二款 研究實驗免責(Research Use and Experimental Use Exemption) 9三款 暫時性存在(Temporary Presence) 10四款 第一次銷售理論(Doctrines of First Sale) 11五款 行使權利之懈怠與禁反言(Laches and Equitable Estoppel) 12二節 日本法 14一項 直接侵害 14一款 侵害行為之態樣 14二款 以之為業的實施 15三款 推定過失 16四款 專利標示 17二項 間接侵害 18一款 間接侵害之態樣 18二款 獨立說和從屬說 19三款 「僅用於」型侵害 20四款 多機能型間接侵害 20三項 專利權效力之限制 21一款 試驗研究 21二款 與特定物有關之實施 22三款 調劑行為 22四款 先使用權和中用權 22一目 先使用權 22二目 中用權 23五款 藉由再審而回復之專利權 23六款 專利權耗盡原則 25一目 國內耗盡 25二目 國際耗盡與平行輸入 26三節 台灣法 26一項 專利侵權與民法上侵權行為之關係 26二項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要件 27一款 有侵害專利權之行為 27二款 專利權人受有損害 29三款 侵害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 31四款 侵權人有故意過失 32五款 未受專利權效力之限制 33一目 現行規定 33二目 專利法修正草案 33三目 權利耗盡原則 35三項 專利侵權之主觀要件 36一款 過失責任 36二款 故意和過失的定義 38三款 「過失」之舉證責任 39一目 應由專利權人證明侵權人有過失 39二目 侵害專利權是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應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0三目 專利既經公告,即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3四目 只要有專利標示,即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5五目 本文建議 47四節 小結 48三章 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額之關係 50一節 漢德公式 50一項 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 50二項 The Negligence Formula of Learned Hand 51三項 邊際機率 52二節 邊際機率與因果關係 55一項 因果關係之判斷標準 55一款 台灣法 55二款 德國法 57三款 英美法 57二項 以邊際機率理解因果關係 58一款 事後邊際機率與事實上因果關係 58二款 事前邊際機率與法律上因果關係 63三節 因果關係與過失 64一項 過失的判斷標準 64一款 美國法 64二款 台灣法 66二項 將因果關係納入過失判斷標準 68一款 損害的定義 68二款 法律上因果關係的定義 69三款 漢德公式的重新理解 70四節 因果關係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應用 71一項 所失利益與因果關係 71二項 全有或全無的事實上因果關係 73三項 事後邊際機率的事實上因果關係 74四項 以侵權人的銷售數量作為專利權人的銷售數量 75五節 小結 76四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美國法 78一節 概說 78二節 損失利益(Lost Profits) 80一項 Panduit Test 80一款 專利產品有市場需求 82二款 沒有可接受的非侵權替代產品 82三款 專利權人具有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製造和行銷能力 85四款 能夠計算出損失利益 86二項 非專利競爭產品 88三項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 89四項 價格侵蝕 90五項 增加成本與加快進入市場 94三節 合理權利金 95一項 假設協商(Hypothetical Negotiation) 95二項 Georgia-Pacific Factors 97三項 已確立權利金(Established Royalty) 101四項 分析法(Analytical Approach) 102五項 替代選擇或迴避設計 103六項 整體市場價值計算法或分拆計算法 104四節 懲罰性賠償 105一項 惡意侵權 105二項 整體情況判斷法則 106三項 知悉他人專利權存在 108四項 查證義務和反面推論法則 109一款 查證義務 109二款 反面推論法則 110五項 最近判決趨勢 111一款 Knorr-Bremse案 111二款 In re Seagate案 112六項 專利改革法案 113五節 小結 117五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日本法 119一節 概說 119二節 專利權人逸失利益 120一項 逸失利益額的推定 120二項 若無侵害行為時專利權人原可販賣之物 122三項 單位利益額 123四項 專利權人之實施能力 124五項 轉讓數量之全部或一部為專利權人無法販賣者 125六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27七項 其他逸失利益 129三節 侵權人所得利益 130一項 概說 130二項 以專利權人實施專利為推定要件 130三項 利益的定義 132一款 純利益說和粗利益說 132二款 專利權人的限界利益說 132三款 侵權人的限界利益說 134四項 推翻推定事由 136五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37六項 第102條第1項和第2項的關係 138四節 相當權利金 138一項 概說 138二項 損害之發生 140三項 相當權利金之算定 141四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44五項 第102條第3項和第2項的關係 145五節 不當得利 146一項 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146二項 返還額 146三項 與侵權行為的差異 147四項 善意或惡意 148六節 小結 149六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台灣法 151一節 概說 151二節 具體損害法 152一項 所失利益 152二項 有競爭關係時的所失利益 154一款 判決整理 154二款 判決評析 155一目 因果關係 155二目 專利權人的單位利潤 157三項 無競爭關係時的所失利益 157一款 判決整理 158二款 判決評析 160一目 因果關係 160二目 專利權人的單位利潤 161三節 差額法 162一項 以專利權人實施專利權為要件 162二項 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 164三項 因果關係 167一款 差額法仍以因果關係為要件 167二款 專利權人應證明銷售差額與侵害行為間之因果關係 169三款 影響銷售差額之其他因素 170四款 專利權人應證明訂單流失與侵害行為間之因果關係 171四項 第85條第1項第1款本文和但書的關係 173四節 利益法及總銷售額法 176一項 以不法無因管理為法理基礎 176二項 侵權態樣是否僅限於銷售 179三項 所得利益的計算 180一款 可否以查封或查扣的侵權產品數量作為計算基礎? 180二款 可否以同業利潤標準計算侵害行為所得的淨利益額? 183三款 哪些是可以扣除的成本及必要費用? 185四項 邊際利益的概念 186一款 非侵害專利部分 187二款 專利占產品價值之比例 189五節 合理權利金 193一項 法律依據 193二項 授權先例 196六節 其他請求權 199一項 不當得利 199一款 實務判決 200二款 應返還的不當得利額 201二項 不法無因管理 202七節 懲罰性賠償 202一項 故意的定義 202二項 認定故意侵權的事由 205一款 專利公告或專利標示 205二款 業務接觸 207一目 授權關係 207二目 侵權人曾購買專利產品 209三款 侵權通知 210一目 以侵權通知認定故意侵權 210二目 侵權通知的內容 211三目 信賴未侵權鑑定報告 213四款 承諾停止侵權又繼續 215五款 保全證據程序 216六款 侵權鑑定報告 217三項 認定非故意侵權的事由 218一款 實施自己或第三人的專利權 218一目 再發明 218二目 誤核准的專利權 219三目 實施第三人專利權 221二款 信賴法院反向假處分 222四項 酌定賠償額的審酌因素 222八節 小結 224七章 結論 227考文獻 231application/pdf1632000 bytesapplication/pdfen-US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因果關係所失利益合理權利金懲罰性賠償patent infringementdamagescausationlost profitsreasonable royaltypunitive damage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計算Estimation of Damages in Patent Infringement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79596/1/ntu-98-R95A2108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