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貝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胡雅琦Hu, Yea-ChiYea-ChiHu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7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49872本文主要是針對龍門舊社遺址出土的貝殼遺留進行相關行為的探討,資料來於是2004-2005年期間台大人類系的兩次發掘。文章約略可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先描述出土的貝殼遺留,包括出土的種類、數量、重量等。後半部則綜合討論和貝殼遺留相關的各種行為。 在綜合討論的部分,除了探討採貝的方法、動機、食用的方式以及貝器的利用之外,也試圖分析貝類資源在生業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於遺址位於海岸沙丘之上,自然環境並不適合農耕,但附近確有豐富的水域資源,再加上遺址出土大量的貝殼遺留,是所有遺物中最多的,因此推測漁業及採貝應該是主要的生業活動。 另外,從貝殼上下層位間出土的變化,可以看到此遺址居民後期採集的貝類,不僅數量變多、種類增加,採集的範圍也擴大了,似乎反映出遺址的居民對貝類資源“需求程度”的增加。由於遺址的年代(距今約二、三百年)、所在地和過去文獻記載中的三貂社相符,因此大多認為龍門舊社遺址的主人應該就是凱達格蘭族的三貂社。而三貂社所屬的凱達格蘭族馬賽人,一般被描述為是一支擅長貿易和航海的族群,由於少有耕作,因此時常必須航海至鄰近地區交易所需的米糧。筆者認為從文獻記載上來看,北部沿海的各地區,原本就有著某種程度的交易、互動網絡。但在十七世紀之後,由於西班牙、荷蘭、漢人等外來勢力進入後,可能造成區域間的互動更為頻繁,使得各區域的居民更可以互通有無。三貂社由於其自然環境並不適合耕種,可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可以更容易的透過交易換得所需的稻米及口糧,因此減少投注在農耕上的時間及人力,而在生業活動中更倚重其優勢的漁業及採貝環境,因此才會造成對貝類的需求度的提高。 關鍵字:貝殼遺留、海岸沙丘、龍門舊社遺址、三貂社、馬賽人誌謝…………………………………………………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文獻回顧……………………………………4 第一節 台灣考古學中有關貝類遺留的研究…4 第二節 龍門舊社遺址考古沿革………………11 第三章 龍門舊社遺址的概況………………………14 第一節 位置與環境……………………………14 第二節 坑位與層位……………………………17 第三節 年代……………………………………20 第四節 出土遺物………………………………21 第五節 文化歸屬………………………………22 第四章 資料分析……………………………………24 第一節 貝殼種類………………………………24 第二節 空間上的分佈…………………………32 第五章 貝類利用及相關行為之探討………………38 第一節 採貝方式………………………………38 第二節 採貝動機………………………………44 第三節 貝類食用的方法………………………48 第四節 貝器……………………………………59 第六章 自然環境對其生業的影響…………………71 第七章 貝類食用情形的變化………………………76 第八章 結論…………………………………………92 參考文獻………………………………………………95 圖版……………………………………………………102 附錄……………………………………………………106en-US貝殼遺留海岸沙丘龍門舊社遺址三貂社馬賽人shellsandduneLongmen-jioushe siteShan-diao villageBasay龍門舊社遺址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之探討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Relevant to the Shells of Longmen-jioushe Site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