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傑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張進傳2007-11-262018-07-102007-11-262018-07-10200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1669本文對於1989年C.W. Tang所使用的紅光DCM家族,在其分子的設計上引入苯並呋喃作為其π系統,期望可以得到一新的DCM家族紅光染料。分析所合成出之化合物的光學性質(UV, fluorescence quantum efficiency),熱性質穩定性,以及電化學分析,計算其HOMO能階。從結果得知,由於化合物9~12的共軛性較低,螢光較弱,且螢光藍移;而化合物20有比較高的量子率,螢光波長大約在624nm。目錄……………………………………………………………………i 圖目錄………………………………………………………………iii 表目錄…………………………………………………………………v 中文摘要………………………………………………….…………vi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1 1-2元件發光原理…………………………………………………….2 1-3常見的發光層染料……………………………………………….4 1-4 紅光染料的種類…………………………………………………5 1-5 研究方向……………… …… ……………………………… 10 第二章 結果與討論 2-1 苯並呋喃的合成策略………………………………….………12 2-1.1化合物9~12的合成策略………………………………………13 2-1.2化合物20的合成策略…………………………………………17 2-2 光學性質探討…………………………………………….……23 2-2.1化合物10與11的光學性質……………………………………24 2-2.2化合物9與12的光學性質……………………………….……25 2-2.3化合物20的光譜分析…………………………………………27 2-3電化學分析………………………………………………………28 第三章 結論… …………………………………………………….31 參考資料…………………………………………………………….32 第四章 實驗部分……………………………………………………34en-US紅光染料喃呋DCMDCJTB二苯胺代苯並呋喃螢光化合物之合成與光、電性質探討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