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12024-05-16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67625摘要:1.1 研究現況 本系師生早年在楊國樞教授率領下,進行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之人格社會與組織心理學研究,諸如:「人情與面子」、「關係取向」、「家長式領導」…等。此一學術運動不僅對文化色彩深厚的心理學領域具有引導作用,在以華人為主體研究的心理學中,台灣在大中華區、甚至亞洲或全球,一直處於領導的地位。 為了推動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與知識,本系自1993年開始出版《本土心理學研究》學術期刊,並定期召開「華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研討會」。同時更於2000年與2004年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為期四年的「華人本土心理學追求卓越計畫」,致使本土心理學研究有進一步的開展。成果雖然還差強人意,但仍需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持續努力。在97年度社會人文能量計畫的補助下,本土心理學及其相關研究室在研究、教學、交流平台及國際合作上在過去的一年中皆有顯著的進步,且能逐漸發揮國際影響力。以《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為例,投稿數量較補助前增加百分之五十,退稿率亦由百分之三十五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在國際交流上,目前本土心理學的國際合作案已經有系統地延伸至整個大中華區,亦有部分延伸至亞洲與北美地區。 1.2 未來願景 瞭解心智歷程中有哪些是超越文化的基本運作,有哪些深受文化影響,近來不僅為許多心理學者之研究重點,也吸引不少其他社會科學者的重視。雖然如此,過去文化心理學對於亞洲文化的瞭解與關切卻非常貧乏。因此,隨著這樣的需要,亞洲地區的學者對於自身所處文化的關切逐漸升高,地域性的整合也有其必然性。 過去一年的能量計畫補助,使得本系的社會與組織心理學的本土研究有所進展。未來的一年除了延續與擴大現有的研究主題之外,提升教學規模與國際合作視野也是年度的重要工作。在97年度計畫的補助下,我們合作交流的學術對象主要以大中華區(台灣、香港、中國)為主,未來將會擴大合作規模。目前已有亞洲、美洲、歐洲及非洲等21國的學者與本土心理學研究室接洽,我們希望在未來一年先將視野定位在亞洲或環太平洋地區,接著再放大視野至全球。 1.3 發展面臨之問題 由於過去能量專案補助與前人的努力,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已有一些基礎,但投入的經費、研究人力及基本設施等資源仍然有限,而必須加以改善,主要的瓶頸如下: 1.3.1 研究能量無法持續 1.3.2 實驗室老舊,設備不足 1.3.3 業務量繁瑣,人力短缺 1.3.4 國際交流平台中斷 1.3.5 無法擴大規模培植新進研究人力 貳、增進研究能量 2.1 計畫背景 本計畫申請一方面是延續97年度能量專案的既有規模,另一方面我們將會強化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度、教育推廣規模及國際合作的廣度。 2.2 計畫目標與執行策略 本計畫欲從基礎研究、國際交流、實驗室重建及教學推廣四方面,來提升心理學在人文社會與行為科學之研究能量。本計畫目標如下:首先,我們會繼續專注在發展基礎理論的建立與驗證,並透過國際合作與跨國資料收集,驗證華人本土研究理論的普遍性與類推性。其次,更新並建立工商心理學實驗室之設備,藉以發揮更高的研究能量;第三,舉辦社會心理學與組織行為研究工作坊,提供研究所學子與新進教師瞭解社會心理學與組織行為研究方法的理論與運用,為台灣之社會與組織心理學研究紮下更深厚的基礎。 2.3 執行時程與方案 2.3.1 研究方案:本土心理學對全球變遷之反饋─跨地區與跨文化研究 (1)中庸與自我決定理論 數年來本研究群致力於中庸之本土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華人日常生活之處世智慧,並據以建構華人心理適應之理論模型。在過去一年的能量提升計畫中,本研究群從跨文化比較研究入手,積極展開中庸理論與西方主流理論之間的對話,並證實中庸理論及測量的跨文化效度。 然而,比較主流的西方自我與思維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與中庸理論對於自我的立足點、關照世界的角度、行動的方式與目標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卻在研究資料上同時於華人社群中獲得支持。研究者以為適當的整合這兩個理論,不僅能更進一步的理解華人自我的運作歷程,也能夠更清楚的瞭解華人情境取向之彈性如何具體的展現。 針對這個目的,研究者自八月間即與自我決定理論之創建者Deci等相關的研究者展開討論,探討此兩個理論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對應的心理機制,並計畫納入時間軸,重新建構中庸理論成為一個歷程性的理論。 (2)華人努力觀之相關研究 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分為「縱向傑出」、「個人目標」及「橫向傑出」三大類(黃光國,2004)。所謂「縱向傑出」係指儒家文化中社會賦予高度價值的生活目標;「個人目標」是個人出自於自身的內在興趣而欲追求的目標;而「橫向傑出」的性質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儘管過去的研究說明了個人在追求不同生活目標類型時,其努力觀點、內外在動機等向度上具有極大的差異,這些研究對於橫向傑出的相關論述卻不多,文獻亦相當匱乏。有鑑於此,本計畫將針對個人所追求的橫向目標進行研究,並將橫向傑出分為:始自於重要他人期許與始自於個人興趣兩類,更細緻地探討橫向傑出的概念與內涵。(3)華人家長式領導理論跨國際資料庫建立與創造力研究 1. 家長式領導理論建構 自從安隆(Enron)在西方社會中成為公司詐欺、道德淪喪的代表性象徵之後,一連串的企業醜聞喚醒了企業組織對倫理道德議題的實際重視。近來的組織研究立足於社會學習理論與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的基礎之上,認為領導者可以透過樹立角色模範的方式,使部屬習得合於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 為深究華人德行領導的議題,本系研究團隊首先透過歸納式的研究途徑,整理出華人德行領導的七大向度,並根據此一向度架構編寫出測量題目。此項研究成果如能繼續累積,當可彌補現階段的研究缺口,並帶出更加豐富且重要的研究議題。本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德行領導與其相關因素的關聯,並與西方的德行領導概念及相關模式進行比較,以發展更具全球整合性的理論與分析模式。同時,透過跨國資料的蒐集,指出文化特定與文化普同的德行領導概念,及其相關因素與效果。 2. 家長式領導與創造力 雖然過去研究清楚地描述出家長式領導在現代組織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指出家長式領導如何激發部屬效能,但卻甚少提及家長式領導與員工創造力之間的關係。員工創造力是組織創新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創新對今日的企業組織而言更是在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關鍵。因此,探究家長式領導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實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議題。 當前的組織創造力研究多立足於內在動機理論,認為支持與非控制性的領導行為,能促使員工發自內心地喜歡並投入工作,進而產出創造力。然而,華人領導者的威權作風極可能與上述之領導行為背道而馳。另外,仁慈領導雖然可視為一種主管支持,但其對於部屬順從、回報之期待亦很可能使部屬習於現狀,服從主管之既成決策。 究竟家長式領導與員工創造力之間的關係為何?本研究計畫將以指出可能調節家長式領導至員工創造力之間關係的重要變項為目標,並期望能與特定企業組織合作,進行跨時間性、整合質化與量化取徑的縱貫性研究,以進一步確認家長式領導與員工創造力之間的因果關係。 2.3.2 研究室與實驗室更新 為強化應用心理學的教學,服膺「沒有理論的實務會導致錯誤,沒有實務的理論將成為空談」的原則,擬全面修繕與更新工商心理學實驗華人努力觀中庸自我決定論家長式領導與創造力理學院/心理系/人文社科研究能量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