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民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顏心儀Yen, Hsin-YiHsin-YiYen2007-11-262018-06-282007-11-262018-06-28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4820大地震之發生目前難以有效地被預測,淺源大地震往往釀成災難,造成生命財產之損失。為了降低地震所帶來之災害,地震預警系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是目前經評估有效的地震減災方法,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都投入這項工作中,如美國(Kanamori et al., 1997; Allen and Kanamori, 2003; Wu et al., 2006a)、日本(Nakamura, 1988; Odaka et al., 2003)、墨西哥(Espinosa-Aranda et al., 1995)及台灣(Wu et al., 1998, 2002, 2006b; Wu and Kanamori, 2005a, 2005b)。台灣的地震預警系統可在地震發生後約20秒,對距離震央7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不同程度之預警時間,但對於距震央70公里內的地區卻無法發佈警報(Wu et al., 1998, 1999, 2002)。因此,為了改善現況,我們研究利用地震初達波(P波)特性之方法從事地震預警研究,以期能將提供警報的時間縮短至地震發生後10 秒內。 本研究從台灣寬頻地震網中,收集發生於1996年至2004年規模大於4.0且震源深度小於30公里之地震紀錄,以P波到達後3秒內之垂直分量訊號進行分析。方法上採用平均週期Tc(Kanamori, 2005)來估算地震規模,並由P波到達後3秒內之垂直分量之最大地表位移Pd(Wu and Kanamori, 2005b) 計算地震波振幅隨距離衰減之關係,利用此衰減關係亦可用來估算規模。由Voronoi cells的概念(Sambridge, 1999)及傳統定位方法可隨時間提供不同精確度之地震位置。 根據我們的分析,Tc所估計的地震規模與實際規模呈現1:1的線性關係,由Pd衰減關係所計算出的規模與實際規模亦為1:1的對應關係。將結果與前人研究(Kanamori, 2005; Wu and Kanamori, 2005a)相較,Tc與地震規模之對應呈現相當一致的趨勢。利用P波三秒內的資訊就有可能掌握地震的最後規模,符合Olson and Allen(2005)所提出之成果。 對地震的減災而言,採用Tc及Pd方法有可能將地震大小的判定時間縮至地震發生後10秒內,對於離震央30公里以外的地區提供預警。第一章 簡介----------------------------------1 1.1 地震預警系統的歷史發展------------------2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2 1.3 各章主要內容簡介------------------------3 第二章 研究資料與方法-------------------------5 2.1 資料來源--------------------------------5 2.2 BATS的簡介------------------------------11 2.3 前人研究與研究方法----------------------12 2.3.1 規模之估算------------------------------13 2.3.2 地震位置之估算--------------------------15 第三章 研究結果------------------------------20 3.1 單一測站之分析--------------------------20 3.2 多測站之分析----------------------------24 第四章 討論----------------------------------28 第五章 結論----------------------------------33 參考文獻 -------------------------------------34 附錄一 BATS四測站之單站分析結果--------------37 附錄二 2005年中國地球物理年會發表文章--------54 附錄三 GRL期刊發表文章-----------------------623498656 bytesapplication/pdfen-US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利用台灣寬頻地震網從事強震預警研究Experiment o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for Taiwan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4820/1/ntu-95-R93224204-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