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何澤恒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盈瑞Chen, Ying-RuiYing-RuiChen2014-11-252018-05-292014-11-252018-05-29201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61065兩宋是三代之說炳炳可觀的時期,舉凡廟堂之上、奏議之中、各家文集之內,皆隨處可見對堯、舜、三代之頌言美論。然由於《墳》、《典》未存、多歷年所,宋儒對上古理想治道的見解,遂言人人殊、識見參差,是以今日仍鮮有具脈絡性的相關研究,而宋人三代之說的真實面貌,亦未能昭明。這是宋代學術的重大缺口;再者,有宋乃本朝史著作最興盛的時代,當時往往將國朝聖政、先輩美言纂集成書,意圖傳衍後世,彰顯當朝超漢軼唐、踵武三代的不凡地位。這正是理解宋人三代理想的適當進路,可惜今日對南宋自視宋初所以上繼乎三代的種種內涵,缺乏觀察與分析,因而對宋末乃至元代的「宋史觀」及「三代論述」,未能清楚解讀。透過本文以《皇朝大事記》為主軸並徵諸程朱理路的考察,應能對此有相應之史觀呈現和概念辨晰,從而開啟學界認識宋人三代理想的另一層視野,並為南宋盛極一時的本朝史論著情形,提出總結又嘗試性的意義說明。如此會通歷史與思想的做法,不但能改變以往著重井田、封建的個案式考察與理學功夫、境界論述的情況,更能真正為有宋區別於前人的三代之說,進行最具時代意義的確詁。   綰結本文由「治體論」、「變法觀」、「制度論」與「祖宗觀」四大面向的探討,我們可為南宋人眼中的三代理想作如下定義:三代是人君心正身修所構成的世界,「允執厥中」則是其心傳標誌,故人君能時時自謹、敬天寅畏,而〈關雎〉、〈麟趾〉般的化成、天應,便是其造化流行的廣大境界。此境界下,風俗忠厚,人人剛柔得中、直道而行,表現於廟堂,便是直言與鎮重之風相融的格局,是以從君王到大臣,皆如〈鹿鳴〉般一體和樂、賡歌相續而取得公議共識;落於制度,便是人君以公平廣大之心,與身為師臣、兼掌國家諸事之冢宰的通力合作所造就的相維又統攝的局面,在此局面中,社會穩定、人人安分,不復躁進奔競。如此之世界,美矣!善矣!而宋末人眼中的宋初之治,實同其軌轍。    《皇朝大事記》等宋末科舉用書則鑑於王安石變法與元豐新制帶來的動蕩、失序,並在理學作為學術主流的引領下,將慎獨敬謹、致中和及危微精一等觀念加諸於宋初祖宗身上,從而為這樣美善的烏托邦勾勒出現世圖像:蓋宋初不但有良好而逾邁前代的帝王教育制度,又家學得人,是以君心正而內廷亦正。同時祖宗代代相承、如堯、舜、禹三聖授受的惟精惟一之心亦傳衍不息,故能時時寅畏,敬天愛民;這般修齊境界的向外推廓,便造就出忠厚風俗,和整體制度的自然得宜。治道方面,廟堂紀綱明、公議伸的狀態為其標誌,而典型則呈現於仁宗一朝。這是太祖以來仁治天下、輕刑減賦,和真、仁二帝之尊經術、崇禮義及以文化成的結果。是以宋初賢相良臣的具瞻儀型,炳然史冊,而慶曆以降學術的多方成就,更燦如繁星,視三代無愧;制度上則確立了民、兵、財三分格局,和內外兵制、財政及中央到地方的相維之制,令國家如身使臂、運作自如,真西周官制精神之再復。同時宋初宰執又能如古之冢宰般敦促人君品格,並總制內廷、兼掌兵、財,復加上當時所謂嚴流品、重資格等令人無躁進、苟且心態的敘遷規程,整體制度便形構出極其穩定而近乎三代的局面,科舉社會及全新的世臣觀念亦應運而生。是以宋末承元祐敘事精神,視宋初的祖宗家法為萬世不刊之典,並批判熙寧變法的驟進,和元豐新制的有失祖意。總體而言,這是一幅內聖通外王、由格致誠正以修齊治平的圖像,標誌著宋初聖王因心正身修,遂使內廷得治,無女主、閹宦與外戚之禍,從而延及外朝,治道清明、仁愛寬簡、人心來歸、四夷賓服,而制度亦穩定合宜、學術也粲然大備的成就。表面上雖無漢唐國勢之兵強馬壯,內在根柢卻穩固堅實,故能享國久長、民心永結。這正是南宋本朝史觀的主要內涵,也是宋人肯定當朝踵武三代的自信展現,所謂「本朝有唐虞三代之治體、制度」、「本朝大綱正」,斯之謂也。用元修《宋史》的觀點來說,便是「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的無讓於漢唐。   明乎此「『宋代歷史』觀念」之源頭後,源流考鏡,必有裨學界下溯後世不同面向的「宋論」之發展與實質得失。此乃本研究隱含之價值所在,姑待他日持續的探討與追尋。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問題的提出 …………………………………………………………1 二、基礎文獻說明 ………………………………………………………5 三、論述取向與理序 ……………………………………………………8 四、預期成果與未來展望 ……………………………………………11 第二章 治體論:本朝之治獨與三代同風 …………………15 第一節 宋初涵養培植下的治道格局 ………………………………15 一、直言敢諫的臺諫、給舍典範 ……………………………………16 二、安靜鎮重的施政風格 ……………………………………………23 三、紀綱明、公議伸:仁宗朝治道的超漢軼唐………………………28 第二節 宋初治道所繫:忠厚風俗的養成 …………………………37 一、「恥言人過」:宋初忠厚風俗的治道象徵 ………………………38 二、文以化成天下的風俗轉移 ………………………………………52 三、三代意識的緣起 …………………………………………………60 第三節 三代治體的涵義:剛、柔得中之忠厚品格 ………………74 一、「忠厚」即「忠恕之道」 …………………………………………74 二、「忠恕」者如三代「直道而行」 …………………………………79 三、剛柔得中:師道的涵養 …………………………………………84 第四節 小結 ………………………………………………………93 第三章 變法觀:必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      公法度 ………………………………………………………95 第一節 「慶曆變革」與「熙寧變法」之異同 ……………………95 一、「慶曆變革」與「熙寧變法」的思想基礎 ………………………96 二、「三不足說」釋義 ………………………………………………105 三、「慶曆變革」與「熙寧變法」失敗的原因 ……………………109 第二節 「元祐敘事」與「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精神 ……………118 一、元祐敘事的標誌:辨宣仁之誣、重修《神宗實錄》 …………118 二、「元祐敘事」指責王氏新學敗壞世風、培養小人………………123 三、復宋初之治、貼近三代:元祐之政與學術的意義 ……………128 四、祖宗之法不可變 …………………………………………………133 第三節 從〈關雎〉到〈麟趾〉:三代境界的天人相應……………138 一、〈關雎〉即王者風化天下,〈麟趾〉乃天之應 …………………138 二、二〈南〉涵攝道之生化義,由「致中和」者得之並感召天命 ………………………143 三、王安石內聖不足,疏於「誠意」而失「忠厚」之意 …………149 四、南宋末年祈天永命思潮 …………………………………………158 第四節 小結 ………………………………………………………164 第四章 制度論:本朝大綱正,萬目未盡舉 ………………165 第一節 內廷紀綱正 ………………………………………………166 一、后妃的賢明與宦官、外戚之禍的抑止 …………………………166 二、祖宗齊家之法乃三代以來未有 …………………………………173 第二節 制度大綱正 ………………………………………………180 一、三省、軍事、財政與地方治理的統攝相維 ……………………180 二、重宰執之任 ………………………………………………………191 三、敘遷之嚴與流品有別……………………………………………202 第三節 宋初與三代制度的根本:廣大公平之心 ………………212 一、聖人之心公平廣大,其紀綱制度自然完善 ……………………212 二、世臣觀念的宋代轉化 ……………………………………………225 三、朱熹對宋代制度的異議 …………………………………………232 第四節 小結 ………………………………………………………240 第五章 祖宗觀:本朝法太祖、仁宗、孝宗 ………………243 第一節 藝祖受命:道理最大與五星聚奎 ………………………243 一、道理最大說的闡發………………………………………………244 二、五星聚奎與道統天命……………………………………………249 第二節 專法仁宗:宋代聖王的極致典範…………………………259 一、「專法仁宗」的提出 ……………………………………………260 二、「法仁宗」之主要內涵及心性論述……………………………269 第三節 孝宗之志:以「恢復」為心………………………………294 一、孝宗可法:一日間天下定行一兩遭 ……………………………294 二、本朝三帝,勝於漢代七制,唐之三宗 …………………………302 三、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 …………………………309 第四節 小結 ………………………………………………………313 第六章 結論 ……………………………………………………315 參考文獻 ……………………………………………………………3232780089 bytesapplication/pdf論文公開時間:2019/01/27論文使用權限:同意有償授權(權利金給回饋學校)皇朝大事記本朝史觀三代理想治體制度南宋本朝史觀及其三代論述之研究 ──以《皇朝大事記》為主軸Discourse Among Sung Historians regarding "The Three Eras of Antiquity" with a focus on “Huang Chao Da Shi Ji”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61065/1/ntu-103-D9612100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