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蕭淑銖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黃惠如Huang, Huei-RuHuei-RuHuang2014-12-012018-07-072014-12-012018-07-07201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64552研究目的: 一、 辨識不同醫療工作者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的地點、情境及常見之尖銳物種類及原始用途之分布。 二、 計算不同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發生率及推估其陽轉人數。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文版EPINet針扎通報系統」2014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通報資料為主,進行次級資料之分析。統計分析包括: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流行病學及計算2012年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發生率及及其陽轉人數推估。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的分佈以區域醫院(53.3%)最多、且以護理人員佔最多數(63.7%);最常見的發生地點依序為病房(34.6%),開刀房(22.7%)及加護病房(13.1%);發生情境則以「治療過程中某項步驟」(24.6%)占最多;尖銳物種類以拋棄式注射器最多占39.3%。尖銳物原始用途則以「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注射」居高20.0%。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各人員發生地點有顯著差異,其中醫師以「產房」、護理人員以「血液透析室」、醫技人員以「加護病房」、支援人員則以「病房」最高。全部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為0.77件/100FTEs,全臺經調整未通報率後,每年預估有90~227位醫療人員感染HBV,383~934位感染HCV及約1位到5位發生HIV感染。 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注射器是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最常見的尖銳物,故建議醫療院所應盡快全面替換為安全注射器,尤其是發生頻率最高的血液透析室、加護病房、病房及抽血中心等場所。藉由陽轉人數的推估,期望再次提醒醫療工作者陽轉的可能性及通報的重要性。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area, mechanism, device and its original purpose of use in high infection risk percutaneous injuries (PIs) in different type of health care workers (HCWs) in Taiwan. Further, to estimate the risk to seroconvert HBV, HCV and HIV after having a high infection risk PI. Method Data from Chinease EPINet between Janunary 2004 and March 2013 wer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frequency and comparsion of proportions for locat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its orginal purpose of use in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JMP 10.0. was. Incidence rate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number of the full-time equivalent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hosptials which contributed the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Estimation of seroconversion after high infection PIs was also performed. Result The hosptial which had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rate was “Metropolitan Hospital”(53.3%), and “nurse”(63.7%) accounted for the most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The locationwhere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was “patient rooms”(34.6%). The mechanism which caused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most frequently were “between steps of a multi-step procedure” (24.6%). The most commonly seen device caused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was “disposable(?) syringes”(39.3%).The original purpose of use of the device were”injection, followed by IM/subcutaneous and other”(20.0%). There are disparities of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in different job categories and at different health care settings. “Delivery rooms”, “dialysis units”,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patient rooms” were areas where the most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occurr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is 0.77/100 FTEs in all HCWs. After adjusting the reporting rate, the estimation of HBV seroconversion is 90~227 persons annually, 383~934 persons for HCV seroconversion, and 1-56 persons for HIV seroconversion. 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device caused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was syringe needles. This study conluded that “dialysis rooms”, “intensive care units”,”patient rooms”and “blood collection centers” had the highest chance for high infection risk PIs. This study intends to increase the safety awareness of the HCWs in medical devices use, and to urge hospital to replace all medical devices to the ones with safety features if the 2011 National Needlestick Safety and Prevention Act and health care workers’ occupational safety are warranted.中文摘要 5 英文摘要(Summary) 7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1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15 第一節 經皮穿刺傷之流行病學 15 第二節 可經血液傳播病原體之流行病學 24 第三節 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的流行病學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4 第四節 分析方法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分布情形 39 第二節 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情形 44 第三節 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情形 50 第四節 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情形 55 第五節 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情形 59 第六節 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及醫療工作者陽轉人數推估 63 第五章 討論 71 第一節 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分布現況 71 第二節 不同醫療工作者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差異 71 第三節 不同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 75 第四節 不同醫療工作者發生陽轉人數推估 75 第五節 「中文版EPINet針扎通報系統」涵蓋範圍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不同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現況及建議 79 第二節 不同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後陽轉人數推估 84 第三節 「中文版EPINet針扎通報系統」使用建議 8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6 第七章 參考文獻 88 表目錄 表 1各國經皮穿刺傷之盛行率、發生率、未通報率、經血液傳播病原體之盛行率及各國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整理表 19 表 2各國經皮穿刺傷流行病學 22 表 3參與「中文版EPINet針扎通報系統」醫療院所之年度及類型 32 表 4經皮穿刺傷事件之各變項名稱、定義、與類型 36 表 5可經血液傳播性病原體檢驗結果 40 表 6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地點分布 41 表 7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情境分布 41 表 8引起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尖銳物分布 42 表 9引起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尖銳物原始用途分布 44 表 10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生之各變項、定義及類型 46 表 11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醫院層級之相關性 48 表 12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地點之相關性 48 表 13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情境之相關性 48 表 14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種類之相關性 49 表 15醫師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原始用途之相關性 49 表 16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生之各變項、定義及類型 51 表 17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醫院層級之相關性 53 表 18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地點之相關性 53 表 19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情境之相關性 53 表 20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種類之相關性 54 表 21護理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原始用途之相關性 54 表 22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各變項、定義及類型 56 表 23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醫院層級之相關性 58 表 24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地點之相關性 58 表 25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情境之相關性 58 表 26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種類之相關性 59 表 27醫技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原始用途之相關性 59 表 28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生之各變項、定義及類型 61 表 29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醫院層級之相關性 62 表 30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地點之相關性 62 表 31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發生情境之相關性 62 表 32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種類之相關性 62 表 33支援人員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與尖銳物原始用途之相關性 63 表 34不同醫療工作者經皮穿刺傷發生率 64 表 35不同醫療工作者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 65 表 36不同醫療工作者HB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推估 66 表 37不同醫療工作者HC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推估 67 表 38不同醫療工作者HI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推估 67 表 39不同醫療工作者梅毒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發生率推估 67 表 40不同醫療工作者對HBV易感受群體比例推估 69 表 41全台因 HB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陽轉人數推估 69 表 42全台因 HC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陽轉人數推估 70 表 43全台因 HIV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陽轉人數推估 70 表 44全台因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陽轉人數推估調整 77 表 45中文版EPINet針扎通報系統參加率及實際完整通報率 78 表 46不同醫療工作者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差異及預防經皮穿刺傷之相關建議 831269491 bytesapplication/pdf論文使用權限:同意有償授權(權利金給回饋學校)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EPINet陽轉[SDGs]SDG3臺灣醫療工作者發生高感染風險經皮穿刺傷之現況分析Analysis of High Infection Risk Percutaneous Injuries in Taiwan Health Care Workers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64552/1/ntu-103-R00426028-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