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男Tsai, Hou-Nan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王依婷Wang, Yi-TingYi-TingWang2010-05-052018-06-292010-05-052018-06-292008U0001-300720081658280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0920不同的社會倫理、環境美學設計觀念及環境資源的價值觀點塑造出來的地景設計元素堆疊的情形,可以在觀察一個實質環境時發現。從觀察一個地點多元的複雜地景元素,也會發現其背後相關影響的社會、美學及價值觀變遷脈絡。研究以都市林蔭街道的實際發展演變過程及多元組成的複雜地景設計元素作為研究探討重點,利用台北市不同發展歷程的仁愛路、敦化路、中華路三條重要市區林蔭道路作為都市林蔭街道的實證地點。結果發現實際形塑各林蔭街道空間的地景設計元素的產生與下列脈絡因素有關:(1)社會倫理:日治時期以改善衛生為主的都市規劃體系、光復後以經濟發展為主的經濟建設與機能性規劃、21世紀生態及永續觀念下的生態系統設計思維 (2)美學設計觀念:傳統地景元素的幾何圖形與機械式排列塑造的莊嚴與整潔意象、都市綠美化與複層植栽生態設計(3)資源配置價值觀:早期行人為主要利用對象的三線道設計、工業發展後注重運輸工具效率的道路設計、生態意識興起後重視城市綠色資源並回歸到「人本交通」的思想。在結論並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對於當代永續觀念下都市林蔭街道的新扮演的角色與新的設計管理策略方向。Different social eth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values to resource arrangement shaped the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which have been laid out together. If one observes the multiply complicated landscape elements which combines into a landscape laid out, one will find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relative social, aesthetics and values behind.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ctual developing process and multi-combined complicated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of urban boulevards, and then chooses Ren-ai Raod, Dunhua South and North Road, Zhonghua Road with distinguished developing process in Taipei city as the case study streets of urban bouleva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which shaped each boulevard space is relative to the following context factors: (1)social ethics: the urban planning systems in Japanese ruling period focusing on public hygiene improvement, the economical establishment and functioning planning after World War Ц in order to improve social economics, the ecological systematic design thinking under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values in the 21 century. (2)aesthetics: the neat image that shaped by geometrical and mechanical regular arrangement of landscape elements,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with greening and the multi-layer ecological planting design (3)values of resource arrangement: earlier three-way boulevard that most used for pedestrian, the road design that stresses on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tools af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oncern of urban green resources after ecological ideology arises and the returning thinking of “pedestrian first” traffic. The result mentioned above propose a new role and new design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urban boulevard under contemporary sustainable ideology.中文摘要 vibstract vii一章 緒論 1一節 研究背景與課題 1二節 研究目的 2三節 研究內容與限制 3、研究範圍 3、研究限制 3四節 關鍵詞界定 4、都市林蔭街道 (urban boulevard) 4、街樹(street trees) 4二章 文獻回顧 5一節 城市生態之美和街樹 5、生態美學概述 5二節 歐洲城市街樹的歷史回顧 5、散步道 6、壁壘與陣地工事 6三節 都市街樹的設計美學和生態效益 7、從傳統設計美學到生態設計美學 7、都市森林理論架構下的都市街樹生態效益 13四節 都市街樹的栽培與管理 15、台灣的都市街樹栽培與管理規範 15三章 歐美都市林蔭街道的設計發展歷程 19一節 歐美林蔭道的生與死 19、16世紀末林蔭道之生 19、19世紀的林蔭道黃金時期 22、20世紀林蔭道之死 24二節 歐美重要城市重要林蔭道的設計概念 25、巴黎的蛛網狀林蔭道系統 25、巴塞隆納的三角形交叉林蔭道系統 29、布魯克林的公園道系統計畫 34三節 小結--歐美林蔭街道設計的特徵和原則 41四章 經驗研究設計與方法 43一節 主要案例研究對象的選擇 43二節 資料收集方式與分析 43、文獻資料收集與現地觀察 43、深入訪談 44、資料分析 45、研究流程 46五章 案例經驗研究-台北城市發展和環境變遷下的林蔭道路發展建設情形 47一節 台北市重要林蔭道的發展歷程與計畫概述 47、日據時代(1895~1945年)的林蔭道 47、光復後的市區林蔭道造街計畫 51二節 當前台北市林蔭街道永續營造所面臨的挑戰 59、永續營造的課題 59三節 小結-回顧綜述台北市林蔭街道的形成背景、當前課題和設計改良方針 60六章 案例經驗研究—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中華路三條主要林蔭道路的設計與使用評估 63一節 實證街道介紹 63、仁愛路、敦化南北路及中華路林蔭道實質形式概述 63、仁愛路、敦化路及中華路林蔭道的設計發展背景 66二節 都市林蔭道設計成效及影響 72、不同街道的林蔭綠化設計手法與景觀徵狀 72、台北市仁愛路、敦化路、中華路林蔭道的設計管理課題 87三節 小結 92七章 結論與建議 95一節 都市林蔭街道的新思維 95二節 永續都市林蔭街道的具體設計管理建議 96考文獻 99錄一 社區代表訪談實錄 103錄二 訪談專業管理單位 106錄三 專業者訪談 109錄四 非居民的城市美學意見訪談 113目錄3-1歐洲城市的壁壘遺跡 193-2杜樂麗庭園中的香榭大道 203-3 布隆森林的四輪馬車的散步場所 203-4壁壘林蔭大道在1871年巴黎地圖上的位置,位在巴黎北部 213-5壁壘林蔭大道在1750年代以前變為時髦的聚集場所 213-6巴黎凱旋門與其周邊逐漸形成的住宅鄰里 223-7 1890年代在巴黎的Madeleine林蔭道,道路形狀趨向筆直的形狀 233-8 1875年在紐約水牛城的Delaware林蔭道 233-9 1855年倫敦地圖的中央部分 233-10 Haussmann定義的三種林蔭道 243-11 巴黎Richard Lenoir林蔭道的斷面及平面圖 273-12巴黎的林蔭大道 293-13巴塞隆納的林蔭大道 303-14 Passeig de Gracia平面圖 313-15 Passeig de Gracia街道與建築物脈絡 323-16 Diagonal的平面與斷面圖 333-17 1874年布魯克林區街道圖 343-18 1863年拍攝的中央公園鳥瞰圖 343-19 布魯克林區 343-20 布魯克林公園道系統 354-1研究流程圖 465-1 1895年的台北三市街 475-2 清代建設留下的台北城牆 475-3舊城壁外仍為農田 485-4拆到一半的城牆 485-5 1910年之台北市區改正圖,紅色部分為三線道路位置 485-6 東三線道路,即今中山南路 495-7三線道路 495-8 橢圓公園 495-9 勅使街道斷面圖 505-10 台灣神社鳥瞰圖 505-11 台灣神社 505-12勅使街道的五線道路,寬幅40公尺 505-13日據末年台北市設備最完善之勅使街道 505-14 1932年的台北市區計畫街路及公園圖 515-15 使用美援拓寬的仁愛路 525-16光復初期台北市中華路鐵道兩旁情景 535-17 1960年代的中華商場 535-18 台北市第一條示範道路—仁愛路 545-19 仁愛路三段的寬分隔島,尚有花圃與水池 545-20 敦化南北路之道路斷面圖 545-21 樟樹婆娑的林園大道-敦化南北路 545-22 敦化南北路與仁愛路是全台灣儀典性最高的林園大道 545-23 敦化南北路上的九件公共藝術作品分布圖 565-24 公共藝術作品主題及作者 565-25世紀初期的捷運工地 575-26 中華路林蔭道拓寬工程剖面圖 585-27 中華路街道更新後之狀況 585-28 大型候車亭容納中華路大量的等車人潮 585-29 中華路更新後的街道印象 585-30 台北市主要林蔭街道 585-31 2007年台北市都市發展分區圖 586-1研究與實證地區範圍圖 636-2敦化南北路斷面示意圖 646-3 中華路景觀大道斷面示意圖 656-4仁愛路沿街路口斷面圖 656-5 新生南路口 726-6 中山南路口和杭州路口、金山南路口 726-7 建國路口 736-8 復興南路口、敦化南路口和光復南路口 736-9 基隆路口 736-10,分隔島綠化類型 746-11人行道綠化類型 746-12 仁愛路沿街路口斷面圖 756-13 仁愛路主要交叉路口設計與樹木配置圖 766-14 仁愛路沿街建築造型 776-15 仁愛路街道家具及設施物 796-16 敦化路斷面配置圖 806-17 敦化南北路沿街建築造型 816-18 敦化路主要交叉路口設計與樹木配置圖 826-19 敦化路街道家具及設施物 856- 20中華路的路型及綠化方式和斷面配置圖表 856- 21 中華路主要交叉路口設計與樹木配置圖 866- 22 中華路街道家具及設施物 876- 23 永續發展示意圖 916- 24 景觀不永續的系統方法 916- 25景觀永續的系統方法 91目錄2-1綠地與行道樹維護管理作業規範表 153-1 Haussmann的城市設計對林蔭道的改造 263-2 城市街道模型的五個歷史階段 353-3 公園道系統資料表 373-4歐美林蔭街道設計的特徵和原則 414-1經驗研究資料收集內容與來源表 445-1戰後~1968年,台北市主要幹線道路發展建設年表 526-1 台北市仁愛路、敦化路、中華路林蔭道發展演變歷程表 696-2 台北市仁愛路、敦化路、中華路林蔭道相關基礎工程年代表 706-3 需要改善的林蔭道設計管理相關課題 876-4 仁愛路中央綠帶居民使用意見分析 886-5 市民的城市美學意見分析 886-6 跨個案比較分析表 937-1永續都市林蔭街道的具體設計管理 97application/pdf8064379 bytesapplication/pdfen-US都市林蔭街道街樹Urban boulevardStreet trees[SDGs]SDG11都市林蔭街道的發展演變與設計管理--以台北市敦化路、仁愛路及中華路林蔭道路為例The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Boulevard in Taipei, Taiwan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80920/1/ntu-97-R9462831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