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12024-05-18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703923摘要:華特班雅明在其名文<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提示了感官認知的歷史特 質,他強調藝術品在其創作時空中,伴隨而生的原真性氛圍(Aura),由於十九世紀與資 本主義共生的機械複製技術,而倉皇逝去。然而班雅明的警語不僅僅是懷舊的喟嘆,也 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視角:人的主體性不只是精神性的,也為感官及身體所限,而人類的 感知方式並非固定,更是隨著歷史時間而改變。但是,在班雅明文中自明的感官認知與 藝術之間的不可分的關係,本身其實也是歷史的產物。理性主義的十八世紀歐洲一直要 到世紀末,才將感官看成一種與理性並行且不分軒輊的認知方式;而這期間藝術逐漸脫 離「詩」的附庸而成為獨立的,屬於各種不同感官的繪畫、音樂、雕塑、舞蹈等藝術形 式。而身體感官之所以在十九世紀能夠成為個別藝術的根本,甚而能夠在主體化的過程 中成為可以被各種機械度量的(measurable),進而成為可以被系統性研究、控制、複製 的對象,本身還有一個感官抽象化的過程,而這正是日後造成班雅明所提的藝術品的機 械複製時代的現代性基礎。 本計畫要進一步詳究的是,在音樂感官的抽象化過程中,被表象化為不同形態的能 量特質。與一般所認為的情緒(Stimmung,mood)或者感覺(Gefühl,feeling)不同的是, 音樂的能量在這個與進入身體的過程當中,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分別被賦予「力」(Kraft,􀀂 force),「衝動」(Trieb,impulse),「意志」(Wille,will)等抽象意義,分別代表了物理、 生理、及心理的的三種層面的能量。。本計畫除了將進行理論討論,以康德、歌德、叔本華、 Lotze、Helmholtz等人的哲學、生理學及心理學的典籍來說明之外,並將提到音樂家如 華格那、布魯克納、馬勒、及荀白克的音樂裡的實踐。本計畫除了可釐清十九世紀純粹 器樂曲的興起的歷史原因外,也提出了十九世紀音樂美學史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向。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生理學身體現代Music AestheticMusic PsychologyMusic PhysiologyBodyModernity力、衝動、意志:音樂能量的表象化與其現代性意義(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