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2023-09-182023-09-182019-09-01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35402近年來在全球性政府再造的潮流下,政府運用經濟性政策工具資助非營利組織,無論在預算規模或政策領域皆明顯擴張。臺灣大多數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收入,也皆是來自於政府資助。本文設計一個政府資助影響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功能的分析架構,並選擇桃園市中不同性質、規模、設立期間的代表性客家社團包括客家協會以及客家演藝團體,透過質性的經驗研究,深入探討政府資助對於客家社團在提供客家服務、激發創新作法等工具性角色,以及傳播客家價值、強化客家社會資本、提升公民參與、進行政策倡導等表達性角色上所形成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本文總結研究發現得知:政府資助對於其角色產生顯著的「服務提供協力、價值倡議扈從」的影響,也就是說,政府資助直接地增強了客家社團傳承客家文化藝術的工具性角色,然而也間接地削弱了客家社團提供客家價值精神的表達性角色。短期而言,政府的資助確實有助於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提供豐富多元且創新的公共服務,但就長期而言,政府資助也降低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並產生資源依賴,降低了族群回應性以及族群事務的倡議能力,而不利於培養成熟的公民社會。zh政府資助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客家社團客家協會客家演藝團體政府資助地方族群型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客家社團的多個案研究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unding on Local Ethnic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Multiple Case Studies of Hakka Organizationsjourn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