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鴻楷2006-07-252018-06-292006-07-252018-06-292003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3679本研究以素有“中國農業矽谷”之稱的大陸陝西省楊凌地區為經驗研究對 象,探討在經濟市場化的制度下,農業高新技術、創新體系與地方發展的關係。 研究分析把產業類型與創新活動的關係納入分析架構,把農業產業化放在包含 了科研工作者、企業、國家政策三者的地方空間史中來考察,以釐清經濟創新 體系不是單純的“自由放任型”或“國家引導型”的分類問題,而是關係著農 業技術本身的特性,以及特定歷史及政策脈絡下的技術與制度改變的內、外部 動力接合的過程。 本研究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裡的「金坤模式」、「中富模式」 以及「校村共建」等三個楊凌獨有的企業/地方發展方式為觀察與分析的對象, 企圖對該地的發展特點以及相關的中央政府政策與基層執行的連結作瞭解。結 論是:楊凌的農業科技成果是當地農業產業化的技術基礎,而利益的分配則是 各種發展「模式」得以有效運作的動力;就地方發展而言,「示範區」的整體成 效尚難斷言,而楊凌地區的未來發展定位以及財政、社會等面向則顯然尚有許 多等待解決的課題。application/pdf409204 bytesapplication/pdfzh-TW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農業產業化中國農業矽谷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地方發 展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氛圍與地方發展:中國大陸“農業矽谷”的經驗研究report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3679/1/912415H0020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