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曾聖益2007-11-252018-05-292007-11-252018-05-29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08本論文以清代揚州學者劉文淇家族之《春秋左傳》學為研究範圍,人物包含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兄弟及劉師培,著述包含《左傳舊疏考正》、《左著舊注疏證》及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相關著述九種。 儀徵劉氏是清代中晚期最重要之經學家族,亦是揚州學之代表人物,其學術以經學為主,在校勘學、方志學方面皆有突出之成就。劉氏之經學以《春秋左傳》學為重心,主要繼承清初以來考據學家之治學方式,梳理《左傳正義》之編成方式,以此而作《左傳舊疏考正》,之後以此為基礎,考論六朝及漢代之《左傳》學,以此而作《左傳舊注疏證》。 劉師培《春秋左傳》各書重點在於歸納《左傳》義例,用以證明《左傳》確實是為闡釋《春秋》而作,以此辨駁劉逢祿、龔自珍、康有為、廖平等《公羊》學者之議。其論著方式雖與《左傳舊疏考正》、《左傳舊注疏證》不同,但仍承繼家學。 本論文考察儀徵劉氏《春秋左傳》學之形成過程,分析其內容,闡述其之特色。論文章節安排,先論述劉氏各書之撰述過程,探討其學術觀點之形成問題,在分別就《左傳舊疏考正》、《左傳舊注疏證》及劉師培著述逐部分析,理解其學術內涵,最再就清代學術之發展,分析其著述在清代學術史中呈現之意義。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儀徵劉氏四世之學行 ……………………………… 2 一、劉文淇 ………………………………………………… 4 二、劉毓崧 ………………………………………………… 8 三、劉壽曾、劉貴曾、劉富曾、劉顯曾 ………………… 11 四、劉師蒼、劉師慎、劉師培、劉師穎 ………………… 14 第二節 劉氏之《左傳》學著述 ………………………… 20 一、《左傳舊疏考正》 …………………………………… 20 二、《左傳舊注疏證》 …………………………………… 24 三、劉師培《春秋左傳》學著述與相關問題 …………… 40 第三節 研究史與本論文之寫作宗旨 …………………… 49 一、劉氏《春秋左傳》學之研究史 ……………………… 49 二、本論文寫作宗旨 ………………………………… 67 第二章 清代《左傳》學及考據學風之流變 ………………… 71 第一節 清代之《左傳》學 …………………………… 72 一、清初之《春秋》學 …………………………………… 72 二、清代《左傳》學之重要著述 ………………………… 75 第二節 清代考據學風之流變 …………………………… 115 第三章 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析論 ……………………… 125 第一節 清代學者論《五經正義》承襲舊疏之問題 ……… 126 第二節 劉文淇論劉炫著述與《左傳正義》之關係 ……… 132 一、劉炫《春秋規過》考論 ……………………………… 132 二、劉炫之攻駁前說 …………………………………… 138 三、《左傳正義》修改《春秋述議》之情形 ……………… 142 四、《左傳正義》修訂過程蠡測 ………………………… 146 五、《左傳正義》徵引之沈文阿、蘇寬舊疏 …………… 149 第三節 《左傳舊疏考正》分辨舊疏與《左傳正義》…… 156 一、劉文淇論孔穎達編纂《左傳正義》之體例 ………… 156 二、《左傳正義》疏解經傳注文之體例 ………………… 158 三、劉文淇分辨舊疏與《左傳正義》疏文之原則 ……… 162 第四節 劉文淇分辨《左傳正義》徵引舊疏諸說評議 …… 194 一、《左傳正義》專主杜注之說 ………………………… 194 二、以字句判定舊疏諸說探討 ………………………… 198 三、引書問題論議 ……………………………………… 202 四、定本問題論議 ……………………………………… 204 第五節 《左傳舊疏考正》相關問題略論 ………………… 209 一、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論邵瑛、王謨二家 劉炫佚書輯本之疏失 ……………………………… 209 二、劉文淇論邵瑛《左傳規杜持平》評論劉炫、 孔穎達之說 ………………………………………… 212 第四章 《左傳舊注疏證》析論 ……………………………… 215 第一節 《左傳舊注疏證》之體例 ………………………… 216 一、《左傳舊注疏證》之編撰體例 ……………………… 216 二、《左傳舊注疏證》之論證基礎 ……………………… 241 第二節 《左傳舊注疏證》輯錄之《左傳》舊注 …………… 249 一、劉文淇輯錄《左傳》舊注之範圍 …………………… 249 二、春秋戰國《左傳》經師之說 ………………………… 252 三、西漢《左傳》先師之舊說 …………………………… 257 四、明確可考之漢注 …………………………………… 263 五、無法明確歸屬之舊注舊說 ………………………… 295 第三節 《左傳》漢注、杜注與《公羊》、《穀梁》家 說之關係 ……………………………………… 300 一、漢儒《左傳》注援引《公羊》、《穀梁》家言 …… 300 二、杜預注援引《公羊》、《穀梁》家言 ………………… 308 第四節 杜注據漢儒經說作注情形 ……………………… 317 一、劉文淇辨正杜注略論 …………………………… 317 二、杜注徵引前說之例 ………………………………… 318 第五節 《左傳舊注疏證》補證之杜注及孔疏 …………… 327 一、辨別孔疏與杜注之不同 …………………………… 327 二、補充杜預及孔穎達之疏漏 ………………………… 328 三、辨正杜注及孔疏之訛誤 …………………………… 331 第六節 《左傳舊注疏證》引證之清人經說 ……………… 343 一、徵引清人論述概況 ………………………………… 343 二、劉文淇論斷清人經說 ……………………………… 347 第七節 《左傳舊注疏證》論述之《左傳》學 ……………… 359 一、《春秋》與《左傳》撰述之相關問題 ………………… 360 二、《左傳》書法義例 …………………………………… 365 三、禮制儀文之闡釋 …………………………………… 376 四、名物疏證 …………………………………………… 385 五、職官制度疏證 ……………………………………… 388 六、人名氏族疏證 ……………………………………… 392 七、地理疏證 …………………………………………… 394 八、訂正舊本文字 ……………………………………… 397 第八節 略論《左傳舊注疏證》之疏失 ………………… 403 一、體例不一之處 ……………………………………… 403 二、舊注舊說之判斷問題 ……………………………… 406 三、闡述舊注舊說未盡恰當 ………………………… 408 四、刪節及改易各家論述 ……………………………… 409 五、輾轉徵引前說而未注明 ………………………… 411 六、注釋未盡恰當 ……………………………………… 413 七、劉文淇非議杜預汨沒舊注之說商議 ……………… 415 第八節 本章結語 ………………………………………… 422 一、漢注與杜注之融會互補 ………………………… 422 二、漢注中之禮文與《左傳》義例之闡明 …………… 423 三、經世論政之《左傳》學 ………………………… 423 四、漢儒經說異同之辨別 ……………………………… 424 第五章 劉師培之《春秋左傳》學論述 ………………… 425 第一節 劉師培論《春秋》與《左傳》 ………………… 426 一、《春秋》與《左傳》 ……………………………… 426 二、《左傳》先於《公羊》、《穀梁》 ………………… 439 第二節 《春秋》義例之歸納與論述 …………………… 444 一、《左傳》義例基本問題 ……………………………… 445 二、劉師培歸納之《左傳》義例 …………………… 449 三、《春秋》書法變例 ……………………………… 480 第三節 《左傳》義例之具體運用 …………………… 484 一、時月日例 …………………………………………… 484 二、地例 ………………………………………………… 486 三、名例 ………………………………………………… 487 四、事例 ………………………………………………… 489 五、詞例 ………………………………………………… 490 六、禮例 ………………………………………………… 493 第四節 劉師培疏證體例 ………………………………… 495 一、制度 ……………………………………………… 495 二、地理 ……………………………………………… 497 三、人物世族 ………………………………………… 497 第五節 劉師培申論之《左傳》義理 …………………… 499 一、君臣平等 ………………………………………… 499 二、百姓參政說 ……………………………………… 501 第六節 本章結語 ……………………………………… 503 一、《左傳》與《春秋》關係 …………………… 503 二、《左傳》義例之正例與變例 …………………… 504 第六章 結論 ………………………………………………… 507 引用及參考資料 ……………………………………………… 5172699028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清代春秋左傳揚州儀徵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劉師培左傳正義ZuozhuanQingthe Spring and AutumnLiu Wen-qiLiu Shi-pei儀徵劉氏春秋左傳學研究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08/1/ntu-94-D8512100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