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熙臺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柯威旭Ko, Wei-HsuWei-HsuKo2007-11-282018-06-292007-11-282018-06-292007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9216充分原因模式(sufficient cause model)為流行病學家Rothman 於1976 年所提出。該模式的優點在於能藉此瞭解在引發疾病的多重致病因子間的交互作用。然而在過去的文獻中,該模式在實際臨床疾病的應用並不常見。在本論文中,我們利用肝細胞癌為例,在台灣此一慢性B 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盛行地區中,一項以醫院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利用B 型肝炎、C 型肝炎及第二型糖尿病做為肝細胞癌致病因子,探討糖尿病與肝細胞癌發生之間的相關性。由上述研究,得知糖尿病與肝細胞癌的確有相關性,特別是在此一病毒型肝炎盛行的地區,對於無C 型肝炎者,具有2.62 倍的相關性;對於B 型肝炎帶原者,或無B 型肝炎者,糖尿病與肝細胞癌間約有2 到4 倍的相關性;且糖尿病與C 型肝炎之間,對於肝細胞癌的發生,並無協同交互作用。另外,對於無B型肝炎及C 型肝炎者,糖尿病與肝細胞癌2.15 倍相關性。在經過以數量方法建構肝細胞癌的充分原因模式,以探討致病因子間的交互作用、以辨明產生肝細胞癌的致病機轉之後,可將得到的危險比例進一步據以計算每一個充分原因模式之人口可歸因比例。在台灣此一糖尿病盛行率為7%之地區,糖尿病對於肝細胞癌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為18.7%。並進一步援引文獻中的調整方法,以及利用貝氏之圖形迴歸模式來計算當其它干擾因子存在時,經調整之後的糖尿病的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能更真實反應出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來提供制訂公共衛生政策的參考。Among causal models, a sufficient cause-component model differs from the other models in that it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on causal mechanisms and defines biologic effects of several risk factors, particularly including strengths of association and their joint interaction effects. The advantage of looking at sufficient causes for the disease of interest is to give a clue to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in question. We conducted a hospital-based case-control study with the inclusion of DM as a risk factor to elucid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leading to HCC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major risk factors of HCC. In this hospital-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we corrobor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M and HCC in Taiwan, where viral hepatitis B and C are hyperendemic. The estimated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indicated that diabetes accounted for 18.7% of HCC cases given 7% prevalence of diabetes. The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CC cases in the absence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was around 7.5%. In addition, we applied the method from the literature to calculate the adjusted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We also developed a Bayesian acyclic graphic model to calculate the adjusted PAF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志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 第一節 因果關係模式 2 第二節 肝細胞癌之流行病學 5 第三節 糖尿病與肝細胞癌相關性-病例對照研究 12 第四節 糖尿病與肝細胞癌相關性-世代研究 20 第五節 糖尿病與肝細胞癌預後的相關性 24 第六節 糖尿病在台灣的流行病學 25 第七節 C 型肝炎與糖尿病的相關性 26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27 第一節 樣本數估計 27 第二節 肝細胞癌病例組 30 第三節 對照組 30 第四節 肝細胞癌致病因子的收集 31 第五節 統計方法 32 一、協同指數與其信賴區間之計算 32 二、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之計算-病例對照研究 33 三、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之計算-貝氏定理應用 34 四、調整後之歸因比例 35 五、Levin 理論應用於多階段模式 37 六、Markov property assumption 39 七、以貝氏圖形迴歸模式計算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40 第四章 結果 44 第一節 人口學特徵 44 第二節 致病因子與肝細胞癌相關性分析 46 第三節 糖尿病、B 型肝炎與C 型肝炎三致病因子間之交互作用 50 第四節 以B 及C 型肝炎帶原狀態做為分層依據之分析 51 第五節 糖尿病與B 型肝炎間、糖尿病與C 型肝炎間之協同交互作用 53 第六節 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54 一、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之計算-病例對照研究 55 二、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之計算-貝氏定理應用 61 三、經調整後的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1 四、Levin 理論應用於多階段模式以計算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2 五、利用貝氏圖形迴歸模式計算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3 第五章 討論 80 第六章 結論 83 參考文獻 84 附錄 兩篇擬投稿之論文稿 91 表目錄 表2-1. 台灣地區因B 型肝炎及C 型肝炎引起肝細胞癌的比例 7 表2-2. 病例對照研究文獻回顧 8 表2-3. 世代研究文獻回顧 16 表3-1、樣本數估計 28 表4‐1. 病例組與對照組人口學特徵之比較 44 表4-2. 病例組與對照組致病因子比例分布之比較 45 表4-3. 二致病因子交互作用項之檢定 47 表4-4. 三致病因子交互作用項之檢定 48 表4-5. 各種複羅吉斯迴歸方程式之適合度 49 表4-6. 以B、C 型肝炎帶原狀態及糖尿病有無做為分層依據之與相關性分析 50 表4-7. 依B 或C 型肝炎狀態為分層依據之交互作用項之檢定 51 表4-8. 以B 及C 型肝炎帶原狀態來做為分層依據之糖尿病與肝細胞癌相關性 52 表4-9. 糖尿病與B 型肝炎間、糖尿病與C 型肝炎間之協同交互作用 53 表4-10. 各種致病因子組合成充分原因後,以粗勝算比計算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60 表4-11. 各種致病因子組合成充分原因後,以RR 計算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68 表4-12. 糖尿病對於肝細胞癌經調整後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1 表4-13. 條件式獨立之可歸因危險比例 72 表4-14. 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粗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3 表4-15. 調整年齡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4 表4-16. 調整性別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5 表4-17. 調整B 型肝炎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6 表4-18. 調整C 型肝炎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7 表4-19. 調整年齡及性別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8 表4-20. 調整年齡與B 型肝炎後之糖尿病對肝細胞癌發生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79 圖目錄 圖2-1.三個致病因子B、C 及D 對於疾病A 的充分原因模式的示意圖 3 圖3-1. 病例組與對照組選取流程圖 29 圖4-1.充分模式與相對應複羅吉斯迴歸方程式 54 圖4-2. 以勝算比計算之每一個充分原因模式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56 圖4-3. 以RR 計算之每一個充分原因模式之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 61 圖4-4. 利用互補推算所得之人口危險可歸比例與實際計算之比較 701048383 bytesapplication/pdfen-US糖尿病肝細胞癌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相關性病毒型肝炎Diabetes mellitu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opulation attributable proportionassociationviral hepatitis[SDGs]SDG3第二型糖尿病與肝細胞癌之相關性及其人口可歸因危險比例-在病毒型肝炎高盛行地區之病例對照研究A case-control study for estimating the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a viral hepatitis hyperendemic area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9216/1/ntu-96-P9484600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