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12024-05-14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60955摘要:臺灣現行的水稻栽培品種若休眠期較短或不明顯,在第一期作成熟或收穫前遇到連續高溫高濕的天氣時,容易發生穗上發芽而導致減產。現行臺灣水稻育種的工作是於區域試驗時才評估育成品系之穗上發芽能力。目前已知穗上發芽為數量性狀,而不同研究中所定位得到控制穗上發芽的數量性狀基因座的數目大約為3至5個主效基因,因此利用分子標記進行低穗上發芽率的回交育種,或以分子標記在早世代即進行選拔,皆能有效提高選拔的效率。本計畫的首要目的為進行低穗上發芽率之分子標記輔助回交育種的準備工作,期望能使後續分子育種之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計畫先以高雄143號(低穗上發芽率)與高雄146號 (高穗上發芽率)的雜交F2後裔族群進行穗上發芽數量性狀基因座的遺傳定位。 此外,由於育種材料之遺傳變異的來源為不同的對偶基因(allele),而對偶基因所造成之外表型變異能夠以數量性狀基因座的定位分析法將數量性狀基因座標定在特定的染色體區間。換言之,不同的雜交組合可能會呈現不同基因座上對偶基因的變異,導致數量性狀基因座遺傳定位的結果不盡相同,因而增加育種家對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成效的疑慮。為了使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能實際廣泛適用於臺灣水稻品種的育種工作,因此本計畫也嘗試建置以分辨臺灣稻作品種遺傳變異為目標的「SNP分子標記多型性」之工具平臺。水稻穗上發芽分子標記ricepre-harvested sproutingmolecular marker建立水稻抗逆境分子標誌篩選系統及環境親和性良質米生產技術評估-水稻穗上發芽特性分子標誌篩選系統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