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雯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張境嵐Chang, Ching-LanChing-LanChang2007-11-272018-05-292007-11-27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250本文旨在對於中國先秦兩漢時期與古希臘的音樂教化觀點進行比較,而以《樂記》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進行對照。比較對象的選取著眼於其在東西方音樂美學重要的奠基地位,以及對於音樂的政治效能的著重。 比較以雙方「音樂教化的目的」不同作為比較的基準點。《樂記》是以「統治目的」較為明顯,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呈現的,則偏重於哲學論述。第二章首先確立雙方對於音樂教化功能高度肯定的共同立場;接著就本文的比較基準點進行說明與論證;另外,歸納出使得音樂具有強大教化效能的特殊性質。第三章主要處理音樂與情緒、人格的問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主要以「模仿」作為音樂影響人類情緒的機制,而《樂記》則是以「聲情互動」的方式使音樂與情緒產生互動性的連結。在第四章,處理的是對於音樂優劣的判斷的問題,樂記以「聖王」作為音樂的判斷者,而柏拉圖以「真正的哲學家」為合適的音樂判斷者,這樣的差異正呼應了筆者所設立的比較基準。此外,對於優劣音樂的實際規範,《樂記》強調在上位者以德行感化百姓,而柏拉圖則在晚年的《法篇》中,以明確的立法規範。第一章 序論 一、中西音樂美學思想之發源(1) 二、相同的歷史文化分期(4) 三、研究對象(6) 四、文獻回顧(14) 五、研究方法(22) 六、寫作立場(25) 第二章 音樂與教化(29) 第一節 音樂具有教化功能(29) 一、三者皆肯定音樂的教化功能(30) 二、為何音樂在教化上具有獨特的功效?(35) 第二節 音樂教化的目的(41) 一、雙方實行音樂教化的「目的」不同(41) 二、雙方實施音樂教化的「對象」不同(46) 第三章 音樂、情緒與人格(63) 第一節 如何用音樂影響情緒、人格(64) 第二節 對性情產生好影響的音樂(96) 第三節 作用層次的分析(112) 第四章 音樂優劣的裁定與規範(117) 第一節 音樂優劣的裁定權(117) 第二節 規範方式的差異(130) 第五章 結論(145) 參考文獻 (151)1049343 bytesapplication/pdfen-US美學音樂美學教化樂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國先秦古希臘樂教音樂教育公民教育政治aestheticsmsic astheticsPlatoAristotlemusic educationmusic and politics論中西早期音樂美學思想教化觀點之異同:以《樂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研究對象On music education thoughts of Greek and Ancient China.other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6250/1/ntu-95-R8914400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