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所蕭阿勤2006-09-272018-06-282006-09-272018-06-282003-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00609271159107262731970 年代台灣的外交挫折與社會經濟變遷等因素,激發戰後世代的社會政治改革意識。當時反國民黨的「黨外」人士是這個戰後世代的重要組成份子。本文從「敘事認同」的理論取向,探討黨外的政治改革主張與其歷史敘事的辯證關係。本文從「非工具論的情境論或建構論」角度分析,指出黨外以一種基於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將個人自我與社會、國家、民族聯繫起來,建構戰後世代的集體認同感,而此種歷史敘事及世代認同與其政治社會的改革行動密不可分。本文的結論指出:黨外成員以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來理解台灣的過去,尤其是台灣人抗日史,將他們原本被教化的中國民族/國家認同加以充實、具體化,然而因為其強調台灣鄉台歷史與文化而有助於美麗島事件後、八年代初以降黨外的台灣意識、台灣民族主義的政治動員與文化建構。對台灣七年代黨外的集體記憶重構與族群政治的關係,及其與八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發展的歷史聯繫,本文提供一個具有理論意涵的分析理解。application/pdf1215715 bytesapplication/pdfzh-TW認同敘事黨外世代民族主義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 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journal article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0060927115910726273/1/5-4-sum.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