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濱2006-07-262018-07-122006-07-262018-07-12200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7219醫療溝通品質之提升有賴於醫療技術、醫療態度、與醫療倫理的綜合發揮,其中無不以 醫病溝通為基礎。本研究之重要目的即在針對醫病溝通進行系列研究,以期能提供醫師職業 之繼續教育訓練參考,進而提升醫療品質。本三年期研究之進程,以整合國內外過去醫病溝 通與醫療爭議之實證研究為出發,並歸納當代台灣地區醫病溝通以及醫療爭議之教育面以及 臨床實務面需求。先以﹝一﹞分析醫療爭議案件;﹝二﹞醫療人員之醫病溝通問題調查,進 而配合﹝三﹞醫病溝通特殊在職訓練之執行以及成效評估;進而發展﹝四﹞假設性醫病爭議 因果模式;﹝五﹞製作醫病溝通評估檢查表;其後再擴大醫病爭議個案之分析,﹝六﹞驗證 假設性因果模式之適切性。於因果模式是用性確認後,於臨床樣本﹝七﹞試用醫病溝通檢查 工具之同時或外在效度;此外考慮樣本之代表性,以及一般民眾對於當代醫病溝通之感受與 需求,進一步製作以本研究核心假說為主之問卷,藉由﹝八﹞社區樣本隨機抽樣普查,探討 當今社區一般民眾綜合性之醫病互動感受,以台灣地區居民醫病溝通感受電話抽樣調查之基 礎以作為,﹝九﹞未來醫病溝通研究以及醫學倫理教育之前瞻性指引。 本研究共蒐集醫療爭議案件共107 件,醫療預後包括死亡及重大傷殘者佔60 件 ﹝56.1%﹞,輕度失能23 件﹝21.5%﹞,無顯著傷害24 件﹝22.4%﹞。在醫療爭議溝通過程 之對談及書面資料分析中,顯著呈現知情同意過程不足之個案51 件﹝47.7%﹞,顯著醫病認 知差異者64 件﹝59.8%﹞,醫療爭議發生時,呈現顯著知情同意不足問題之個案,其年齡顯 著較知情同意充分者為高,知情同意充足與否,與醫病溝通過程中呈現之認知差異,以及是 否為死亡或重大失能顯著相關。本研究團對於系列研究指出醫療爭議之核心因素包括:災難 性預後、醫療過程之不確定性及風險、急性期之危機處理、急性期後之治療策略溝通等。整 體而言,醫病溝通之良窳以及知情同意原則之是否落實,往往與醫療爭議之產生與事後處理 之難易程度相關。就社區樣本﹝n = 1203﹞電話隨機抽樣結果而言,過去半年有就醫經驗者, 較無就醫經驗者有較高之心身困擾,而病情說明清楚與否和心身困擾呈現顯著相關。醫病關 係之滿意評分比較,依序為民眾對醫師服務態度(82.8)、對醫師的信任度(82.4) 、醫師對病情 說明(79.4)、醫院診所醫療服務(77.8),而民眾較不滿意之醫病關係變項看診時間(72.9)、以及 醫師對病人痛苦了解度(70.5) 。 本三年期研究以實證資料顯示:「知情同意」為醫療爭議過程中重要之中介因子,良好的 醫病互動以及知情同意之落實,應是預防及處理醫療爭議之重要方法。「知情同意」完整之程 度,亦直接影響個案在接受重大醫療措施前之矛盾困擾,而知情同意之良窳與否,於本研究 中被證實可藉由與個案之深度會談及評估而獲得。除知情同意程度外,重大災難性預後,以 及醫療團隊及案主之特殊性格型態,亦與醫療爭議之發生相關。對於災難性預後之處理以及 神經質性格傾向之掌握,是未來醫學人文教育中,需要加強之部分。過去醫學教育中,對於 知情同意以及醫療爭議之理論及實務連結略顯不足,為爾後醫學倫理教育必須充實之內涵, 而有系統之成效評估亦為未來研究之重點。以一般民眾隨機樣本所測得社區民眾之醫療滿意 度而言,相對較低者為看診時間以及醫師是否於情緒層面了解病患之痛苦。曾有就醫經驗個 案之身心壓力程度與醫師對於病情說明之清楚程度顯著相關。爾後之醫學倫理教育及醫病溝 通訓練,除加強一般之醫學人文內涵外,應更著重於病情說明之技巧,病患及家屬情緒線索 ﹝emotional cue﹞之掌握,優質同理心之發揮,以及神經質性格傾向之辨識及特殊醫病溝通策 略之掌握。application/pdf768884 bytesapplication/pdfzh-TW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醫病溝通醫療爭議醫學倫理教育知情同意社會心理面向醫病溝通教育與評估(3/3)journal article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7219/1/922516S0020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