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玉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王淑榕Wang, Shu-JungShu-JungWang2010-05-062018-06-282010-05-062018-06-282008U0001-300720081542070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1228菲律賓板塊以每年8公分-北偏西50度的運動速度,向歐亞大陸相互聚合。 在台灣東北海域,菲律賓板塊隱沒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受到板塊隱沒-碰撞作用,遂於琉球島弧後方拉張形成南沖繩海槽,海槽內地震活動頻繁,對該地區構造運動動力來源,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然受限於目前地震測站多位於台灣本島限制,角度覆蓋偏窄的問題使得海槽內的地震定位存在一定的不準確度,因此本研究使用佈置於海槽張裂軸附近的寬頻海底地震儀(Broad-Band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1站),結合「台灣寬頻地震觀測網」(BATS,7站)及「日本寬頻地震網」(F-net,2站)所收錄之寬頻地震儀記錄資料,標定地震的震源參數,以提供當地地震分佈及速度模式更好的解析。研究以地震定位之走時殘差值,進行一維速度模式逆推,建立南沖繩海槽全區域的速度模式,並依此速度模式將地震重新定位,而後利用雙差分地震定位法,修正地震的空間分佈,得到地震對之間相對準確的地震位置。下一步則再次篩選出OBS30測站接收分佈於張裂軸附近(北緯24.4~25.1度,東經122.7~123.6度,深度0~50km)的波相到時,針對南沖繩海槽張裂軸速度模式進行逆推。希望能透過速度模型的討論,對南沖繩海槽地殼構造特性,有更多的了解。摘要 I謝 II錄 III目錄 V目錄 VII一章 緒論 1-1 研究區域概況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5-3 本文內容 6二章 地震記錄與資料處理 8-1 地震資料來源 8-2 地震資料處理流程 8-2-1 地震事件挑選方法 12-2-2 定位程式 - SEISAN初始參數設定 13-2-3 定位判定原則與結果 18-3 初步地震定位結果 18三章 一維速度模式逆推 22-1 基本原理 22-2 資料選取與參數設定 25-3 不同初始速度模型的比較 28四章 地震重新定位 36-1 全區域速度模式地震定位結果 36-2 雙差分地震定位法 36-2-1 基本原理 36-2-2 雙差分定位法重新定位結果 38-3 地震空間分布與當地構造的對應 38五章 討論與結論 45-1 全區域一維速度模式與板塊物理性質 45-2 張裂軸一維速度模式與板塊物理性質 45錄A OBS計畫之寬頻海底地震儀系統簡介 52錄B BATS簡介 59錄C F-net簡介 60考文獻 61application/pdf3703480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沖繩海槽雙差分海底寬頻地震儀Okinawa TroughDouble differenceOBS南沖繩海槽之地殼構造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Sourthern Okinawa Trough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81228/1/ntu-97-R95241314-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