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玲WEN-LING LIN2024-02-162024-02-162013-07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39699《寬恕》是由歐美六個單位共同委託製作,以音樂舞蹈為主的舞台劇,在中、日、韓、美四國藝術家歷經三年合作,於二○○○年在美國首演。此作品是世界上少數在涉及他國大屠殺的脈絡下,企圖由儀式搬演探索療傷、和解寬恕的可能性,思考如何打破歷史帶來的仇恨循環。同時希望藉此表演讓西方觀眾知曉他們較不熟悉的太平洋戰爭歷史,尤其是日本對慰安婦的剝削和對中國的侵略。除了主題富挑戰性,《寬恕》的形式融合中國京劇、日本能劇、韓國傳統的巫士(salpuri)舞蹈和古老的宮廷(chungak)歌唱,另外尚有美國的嘻哈音樂和西方歌唱技巧,以及數種中國與日本的樂器演奏等等,跨越多種表演類別。《寬恕》提供一個少見的例子,可以審視表演和暴力屠殺歷史、療傷、寬恕和解三者間的藝術和知識哲學議題。此篇論文不討論不同表演形式的融合問題,而聚焦於《寬恕》是如何再現這段亞洲歷史與搬演儀式,尤其審視跨文化合作模式與贊助單位,表演者衝突的歷史記憶以及西方作為亞洲歷史的表演場域等因素如何影響其創作形式和再現歷史的策略,因此導致《寬恕》成為一個鮮少有敘事,隱喻象徵的東方意象式劇場,而這樣的意象式劇場又引發哪些再現的美學與倫理問題?最後,藉著探討世界其他呼籲和解寬恕的表演作品,思考《寬恕》為何於作品中無法討論寬恕。zh種族屠殺意象式劇場儀式搬演歷史再現陳士爭西方作為亞洲歷史的表演場域:論《寬恕》的歷史再現、儀式扮演與意象式劇場journal article10.6257/JOTS.2013.1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