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郭璟瑩2007-11-262018-05-292007-11-262018-05-29200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77長久以來,養生論被放在「玄理」的脈絡中來探討,學者多從嵇康養生論中的「莊子義」切入,故不提及嵇康所提到的養生方術;也因為從「玄理」的角度切入,因此,談到魏晉時代的養生論,多不談及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認為那是道士之流的見解。然而,倘使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嵇康和葛洪的論點有相似之處,只是在論述的比例上,有著多寡或輕重的差異罷了。嵇康與葛洪的養生思想,並非如學者所認知的那樣不同。在嵇康的文本中,不僅提及道教的養生方術,並且嵇康也以相當多的篇幅來論證神仙之實有,這表現出嵇康對於道教養生成仙之重視。倘使嵇康的養生論與神仙思想無涉,那麼,發揮《莊子》的養生之義已足,對於神仙實有的申述,對養生方術的提及,豈不蛇足? 本文根據嵇康與向秀的辯論,將魏晉時代的養生思想,劃分為兩種型態。然而,造成這兩種不同養生型態的「關鍵點」究竟為何?過去的論文由於將焦點放在嵇康養生論中的莊子義,因此,著重在「玄理」的部分,這使我們忽略了嵇康在文章開頭便肯定了「神仙實有」,並且也肯定了藥物與道教養生方術對於長生的作用;而向秀則站在否定世上有神仙的立場,認為「人無長生之理」。因此,本文據此提出新的觀點,認為魏晉時代對於「神仙」的相信與否,影響了他們的養生思想及面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不同型態養生思想的分歧點。並且,除了嵇康與向秀之外,在《列子•楊朱篇》和葛洪的《抱朴子•內篇》也可以看到對於「神仙」或「長生」的討論,亦引出了不同型態的養生觀。因此,本文據此作為切入點來研究魏晉名士的養生論,雖然異於眾說,方向應是正確的。 以嵇康、向秀為代表的兩種養生思想,亦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有所改變。例如向秀主張順從「人性自然」的養生型態,到了西晉卻發展成「弛縱」、「恣欲」的思想,屏棄了向秀的「節之以禮」、「求之以道義」,是故本文稱向秀的思想為「稱情放意」型態,而〈楊朱篇〉為「稱情縱欲」型態。而嵇康雖然相信神仙與道教的養生方術,但是在文中仍對於《莊子》的義理有嚴整周密的發揮,而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則更重視養生方術與神仙思想,建立一套理論架構,且嚴守師承,並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為了顯出嵇康仍重視《莊子》的義理,又不忽視形軀保養,本文稱之為「養神保形」型態,而葛洪則為「中和保守」型態。 另外,號為「三玄」的《易》、《老》、《莊》,在魏晉時代皆被輾轉闡申,賦予「養生成仙」的意義,這反映出神仙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交涉。本文認為《周易參同契》拉開了魏晉名士談論養生的序幕。知識份子的風尚早在東漢末期便開始醞釀,直到嵇康與向秀才引爆出對養生成仙議題的諍辯,並以《莊子》的思想為說;而葛洪的《抱朴子》是魏晉時代養生成仙思想的集大成,其養生思想的部分,大致由《老子》的道論得到啟發。魏晉時代,純粹的玄學雖然發展至高峰,但是,混合了神仙思想的《易》、《老》、《莊》思想,亦是魏晉學風的真正面貌。事實上這種學風也反映出魏晉時代知識份子人生觀的變遷。魏伯陽、嵇康與葛洪都是棄絕仕途、入山修道的知識份子,具有山林隱逸的意味,以儒家的觀點看來,可稱之為「隱士」。但在這個時代,知識份子所追求的漸漸不只是「隱士」的身分,對他們而言,「神仙」更是另外一種身分的選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養生與成仙思想的遠源 12 第一節 上古巫醫方術 14 第二節 戰國以來道家、黃老、陰陽諸家思想 26 一、道家思想對於養生的啟示 26 二、黃老學派衍生的養生與神仙思想 29 三、陰陽五行說及《易》學對於養生的啟示 35 第三節 文人養生的肇始---《楚辭•遠遊》 45 第四節 養生成仙理論的肇始---《周易參同契》 50 一、《周易參同契》因《易》以言長生 50 二、《周易參同契》的養生主張 52 三、《周易參同契》養生成仙的理論架構 62 四、《周易參同契》在養生成仙思想中的意義 72 第三章 魏晉關於養生的諍辯及其後之發展 75 第一節 魏晉養生思潮的近因 75 一、漢代道教養生思想的成熟 75 二、魏晉時代的社會混亂與名士個體自覺的產生 79 第二節 嵇康、向秀對《莊子》養生論的詮釋 82 一、莊子論養生與嵇康、向秀的理解 83 二、莊子論「神」與嵇康的補充 85 第三節 嵇康與向秀關於養生的諍辯 96 一、向秀的養生理論---稱情放意型態 96 二、嵇康的養生理論---養神保形型態 106 三、嵇、向養生思想之境界及其後之發展 122 第四章 魏晉養生成仙理論的大成 151 第一節 《抱朴子》的時代與思想定位 152 一、葛洪的學術內容 152 二、葛洪與魏晉玄學的關涉 154 第二節 《抱朴子》的仙道與養生基礎理論 158 一、《抱朴子》中的神仙學說 158 二、葛洪的道論 168 三、葛洪的氣論 173 第三節 葛洪的養生思想與方術 180 一、長生的原理 180 二、神仙道教主要的長生方術 188 第四節 《抱朴子》在魏晉養生思潮中的特殊地位 208 一、葛洪對醫家思想的吸收及其對道教養生學的貢獻 208 二、葛洪的養生論述之「調和儒道」與「轉聖為仙」 216 第五章 結論 223 參考書目(先依作者姓氏之筆劃數排列,再按年代排列) 2341542469 bytesapplication/pdfen-US葛洪嵇康成仙名士魏伯陽魏晉養生思想god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 ---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77/1/ntu-93-R89121008-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