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12024-05-14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56560肺癌是癌症死因的第一名。大部分病人診斷時已是末期。傳統化學治療雖能改善些許存活的時間,但仍有不少副作用,病人難以接受。近年來標靶治療的使用,以及對癌症致病基因的研究愈來愈透徹,使得肺癌個人化醫療愈受重視。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與病人使用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的效果有相當好關聯性。在亞洲,不抽菸的肺腺癌病患,使用EGFR TKI標靶治療比使用化療治療有更好的療效。因為這群病人EGFR突變機率相當高。另外,最近研究也發現肺癌腫瘤有EML4-ALK轉位對crizotinib-ALK抑制劑有相當好的療效。這些突變的蛋白質會促成癌細胞產生、生長以及存活,如果這些突變的蛋白質被抑制後,癌細胞就會死亡。這觀念稱作「driver mutation and oncogene addiction」。除了上述兩種突變,肺癌細胞的致癌基因突變,仍可見於k-Ras, HER2, B-Raf, PIK3CA, AKT2, MEK1, …等。但這些突變可能有如EGFR突變一般,有人種的差異。台灣地區對上述致癌基因突變並沒有任何研究,需要有一個廣泛性的在地研究。肺癌病患診斷時多為晚期,大部分不能開刀,臨床上診斷檢體的取得是靠小切片或細胞學診斷。我們必須能從微小的臨床診斷檢體,測出致癌基因的突變。但是腫瘤中通常混雜著癌細胞及各種基質(stroma)細胞或發炎細胞。這些基質或發炎細胞的DNA並沒有突變,造成DNA突變檢測率偏低。之前我們利用RNA的方法,檢測EGFR突變得到令人相當滿意的檢測率 (Wu 等 Eur Respir J 2008)。因為正常細胞表現致癌突變基因的RNA量極低,而癌細胞則大量表現,使用RNA做基因突變檢測,比起用DNA檢測,可將正常細胞的干擾降到最低,可增加檢測敏感度。所以本計劃以微小的臨床檢體,包括細針抽取或切片、支氣管切片或刷取及沖洗細胞、肋膜積液細胞等,利用RNA方法,對致癌基因的突變 (EGFR, EML4-ALK, K-Ras, HER2, B-Raf, PIK3CA, AKT2, MEK1,… 等)做一廣泛的檢測,了解台灣地區對上述致癌基因突變發生率,以及各致癌基因突變之肺癌病人之臨床特徵及預後。希望能為將來台灣肺癌個人化醫療,奠定基礎。肺癌致癌基因突變臨床微小的檢體利用臨床微小的檢體以RNA做為肺癌個人化醫療的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