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12024-05-15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65785摘要:1.1工業工程研究所簡介 近年因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之需求,工業工程學之研究範疇由二十世紀中期之科學管理、作業研究等快速演化,邁進跨科系整合的「產業系統工程與管理」時代。為因應我國產業發展之需求,本校在民國八十三年八月成立工業工程學研究所。本所透過專任教師合聘,結合本校工學院、電資學院、管理學院及其他相關系所之師資與豐富教學研究資源,致力於系統整合、系統工程、與系統管理之研究。本所於2003年開始與機械系合作,在機械系博士班招收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博士生,並於99年度起招收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生。本所主要的研究領域有三: [1] 生產系統與程序 (Production Systems and Processes) [2] 運籌與資訊系統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3] 產業分析與科技趨勢(Industrial Analysis and Technology Trends) 1.2教學及研究概況 工業工程所目前計有專任教師16人(含編制內專任教師7位、及機械系4位、電機系3位、資工系1位、工管系1位之合聘教師),特聘研究講座1人,兼任教師2人。經積極爭取。 1.3未來願景 傳統工業工程的研究注重個別生產活動或工廠的效率與管理,對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有很大貢獻。近年來我國企業以製造能力為核心逐漸向產品創新研發、製造服務、建廠服務、供應鏈資訊系統、全球物流系統、產品專業服務等領域推展,提供產品設計、製造、供應等一系列生產服務,不但利用製造服務化來提升製造本身的經濟價值,也將高值專業服務擴及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 (如圖一所示),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不再侷限於個別工廠的設計與管理,而還包含更廣泛的生產系統的設計與運籌以及與其配套的大型資訊系統應用。 產業系統工程、運籌與管理攸關我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本所以培育產業系統工程、運籌與管理的高級人才為教育目標,以促成我國更多世界級企業為使命。教學與研究則致力於︰ 促成我國企業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系統、成為世界級企業 建立達到國際水準、獨特的工業工程與管理學術地位 作為大型生產與服務系統設計、運籌與管理的知識來源 提供生產與服務系統的諮詢、評估、前瞻性規劃等產業服務 1.4發展面臨之問題 師資上,於99學年度達到教育部對於獨立研究所師資規模的最低要求,但是本所若欲發展成為世界上工業工程領域的頂尖教學研究單位,仍需更多師資的加入以達到發展所需的critical mass。 空間上,目前尚未有確切工綜新館落成完工後的具體空間規劃,因新聘師資的加入及博士班的成立,空間更加窘迫,經本所積極爭取,已由工學院撥借部分原土木系於工綜館四樓之空間約十坪,提供本所救急使用。本所目前主要空間仍是向學務處借用的國青大樓空間,空間的長期規劃使用,仍有待工學院綜合大樓新館的落成使用後,經與工學院各系所單位協調規劃工學院整體空間的使用後,才可獲得解決。 經費上,本所之師生人數於近兩年已成長約三成,而教學經常費與設備費之年度預算卻逐年下降,目前希望可爭取改善工學院系所經費分配方式,新增固定成本之經費預算。由於已將唯一行政助教員額用以聘任專任教師,目前行政人力與所務經常支出皆仰賴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劃下之學術領域全面提升經費補助。一旦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經費延宕,本所之日常運作立刻捉襟見拙。為了本所之永續發展,如何透過院、校之協助開拓邁頂計畫以外之經常性經費來源已是刻不容緩。 研究上,本所持續吸收全國相關領域最優秀學生加入研究陣容,每年碩士班考試招生錄取率皆低於5%,而博士生錄取率亦是最低系所之一。但由於空間與經費的限制及學校招生員額之總量管制,本所碩士生與博士生人數仍有待進一步增加,以協助教授研究之進行。此外,本所近年來積極發展跨領域研究合作,希冀利用本所於最佳化理論、統計資料分析及工程管理上的專長,協助其他領域之卓越前瞻研究。如何使其他領域研究學者瞭解本所研究專長與能量,並進一步討論可能之研究合作,是維持本所研究動能及發展本所卓越研究之關鍵。 課程規劃上,由於本所屬於跨領域研究性質,課程修習需求差異大,故於必修課程之規劃與整合上有一定困難,本所自97學年度起規劃「產業與服務系統工程」與「產業分析與科技趨勢」兩組必修課程,將持續規劃加強課程的廣度與深度,朝跨領域整合研究方向積極發展,達到頂尖系所的目標。工業工程領域提升分項計畫書學術領域全面提升/工學院/工業工程領域提升分項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