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2024-05-14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58277野鴿(Columba livia)為野化之家鴿,經人類長期選種、育種而形成不同品種,以供競翔、食用和玩賞等用途,這些家鴿因棄養、賽程中迷航、或寵物逸出等因素,重新回到野外適應環境,成為現今都市綠地常見的野鴿。野鴿睪丸占身體的重量比例,明顯高於其它鳩鴿科(陳志豪,2009),凸顯野鴿對繁殖的高度需求,入侵後即可大量繁殖。國外文獻指出,野鴿平均壽命2.4年,離巢1年可參與繁殖,每年可繁殖5-6次,雛鳥25日即可離巢(Johnston, 1992)。臺灣少有野鴿等鳩鴿科鳥類的相關研究,透過實際飼養臺灣野鴿,窩卵數平均2顆(n=8),移除巢蛋最短可於1周再次產蛋,雛鳥20-24日離巢(陳韋廷,2020),透過訪談飼養賽鴿的民眾,臺灣野鴿離巢9-12個月即可參與繁殖(陳韋廷,2020)。 臺灣民眾對野鴿的厭惡感,包含野鴿群聚產生大量排遺與噪音,及傳染寄生蟲或疾病給人類(陳家祥,2019),野鴿至少帶有70種人類的病源體(Haag-Wackernagel, 2006),可直接或間接傳染給人類,例如:鴿蜱蟲(Pigeon tick, Argas reflexus)、雞蟎蟲(Chicken mite, Dermanyssus gallinae)、鴿蚤(Pigeon flea, Ceratophyllus columbae),造成人類出現過敏反應(Mumcuoglu et al., 2005; Haag-Wackernagel, 2005)。野鴿是病媒蚊的寄主,使攜帶腦炎病毒(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es)、辛德畢斯病毒(Sindbis virus)、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等病毒的蚊蟲接觸人類(Hurlbut et al., 1956; Geigenfeind and Haag-Wackernagel, 2010 )。鴿子的排泄物與分泌物也可能帶有披衣菌科(Chlamydiaceae)、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彎曲桿菌科(Campylobacteraceae)等微生物,造成人類出現嘔吐、腹瀉、身體不適等症狀(Roberts and Grimes, 1978; Haag-Wackernagel and Moch, 2004; Vlahoviˇc et al., 2004)。臺灣2018年已有78.2%的人口居住於都市,聯合國(UN)預估將於2050年上升至87.5%(United Nations, 2018)。由於人口集中至都市城鎮,造成民眾與族群量暴增之野鴿有許多直接或間接接觸,設法控制野鴿族群數量,儼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與環境衛生議題。 臺灣已有控制或移除外來種鳥類的先例,例如:紅嘴藍鵲(Urocissa erythroryncha)、白腰鵲鴝(Copsychus malabaricus),與埃及聖䴉(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姚正得,2007;吳世卿,2010;任永旭,2011),然而有規劃與系統性控制野鴿族群之案例較少。近年歐美已有嘗試使用Nicarbazin(乃卡巴精)藥物添加於飼料誘食野鴿,在不直接造成野鴿死傷的條件下,藉由降低巢蛋孵化率而控制野鴿族群成長(Bynum et al.,2007; Avery et al., 2008; Fagerstone et al., 2008; Massei and Cowan, 2014)。考量臺灣民眾的動保觀念與意識,使用節育藥物控制野鴿族群數量,應是較人道可行的做法,因此臺北市動保處曾進行野鴿節育飼料投餵計畫,主要使用Innolytics公司出廠的Ovocontrol-P節育飼料(濃度為5000ppm)。 然而臺灣氣候潮濕,又有梅雨季、颱風季的因素,施作人員無法長期定點投餵野鴿節育飼料,且民眾長期餵食野生動物,又任意傾到廚餘或垃圾的現況,造成節育飼料的適口性極低,野鴿極易被誘引攝食其它飼料或廚餘,這些現況間接影響節育飼料在臺灣的執行成效(袁孝維,2019)。過往研究也發現,餵食5000 ppm Nicarbazin製成的節育食料,在臺灣本土鴿種的受精率90.9%(n = 11顆)、孵化率為57.1%(n = 7顆),並有野鴿死亡(死亡率33.3%),因此節育藥物並未如廠商宣稱的有效抑制野鴿繁殖,更可能造成中毒死亡(袁孝維,2019;陳韋廷,2020),在藥物毒性、代謝,與毒理機制未明的情況下,於公園施作野鴿節育飼料也可能有影響臺灣鳥類之虞。 考量上述因素,在政府無法控制賽鴿競賽的前題下,應從新思考教育、宣導,與捕捉做為控制野鴿族群的方法。先透過基礎鳥類調查,彙整過往動保處、臺北鳥會、e-bird鳥類平台的資料,篩選至少60處野鴿熱點,再透過觀察成鳥、幼鳥、繫放個體與民眾餵食頻度,篩選出20處野鴿熱區,作為動保處優先施政的示範區。並於這些熱區進行不餵食、不放生宣導,與教導民眾處理野鴿危害的方式,從基層教育做起應是減少人力與經費成本,既可提升民眾環境生態意識,與減少野鴿危害的可能方法。野鴿防制臺北市野鴿防制宣導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