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玲瑩Chen, Ling-YingLing-YingChen2010-05-042018-05-292010-05-042018-05-292008U0001-130120081736420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78535本文是以道家哲學的觀點探討賈寶玉生命型態之特質與意義。所謂生命型態乃是寶玉一生的生活經歷與心靈體驗之綜稱,大抵可以宇宙論層次之「變化」、人性論層次之「情」以及具體生活層次之「名士」觀念加以歸納。寶玉從神話背景的大荒山與太虛幻境一路來到人間歷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期間的「變化」表現在空間、形體與時間狀態方面。寶玉下世最初的動機是源於羨慕富貴風流的凡心之念,但至遲在第五回遊太虛幻境之後,透過一系列象徵事件,寶玉便已脫落最初的層次,而與薄命女兒成為命運共同體,並以「情不情」的慈悲泛愛展現其生命價值的核心。人間雖然充滿苦難,但道家「跡/冥」(有/無)的概念卻點出真正的超越必須直接面對與進入苦難之中然後可得,並且這樣的歷程往往要面臨一連串悖論,因為無論「真/假」、「淨/髒」、「美/醜」等等都非能截然分判;這樣的歷程也是動態的、立體的,在不斷的變化與不確定中致力於達成動態的調和與平衡。對於「群體」的生命,賈寶玉是一特別彰顯「個體」(主體、自我)價值的存在,其價值的核心便是「情」。情的義涵極為複雜豐富,包含情性、情緒、情感與理智層面,更有「真實」之意,但由於禮教社會打壓情的價值,因此如寶玉、黛玉般深懷情根之人,往往亦深蘊病根;更由於對「無情」(建立在變化之上的無可追回的消逝與失落)的深刻體認,寶黛之疾乃象徵著對於存在的根本惶惑。家哲學特別關注獨立的生命如何安頓,因此較易與寶玉般的「名士」生命型態產生共鳴,諸如無用、不材、無為、逍遙或「獨」等概念都能夠超越名士「偏僻乖張」、特立獨行的表面行為,而具有思想上的高度。《紅樓夢》卓越的藝術性原因之一即在於其中的深度哲思皆已化入具體的人物與情節之中,如魚與水相忘於江湖,而無論面對改變、生命價值等等問題都是人永恆的課題,因此《紅樓夢》也勢必能夠永不過時,歷久彌新。第一章 緒論 1二章 變化 11一節 空間之變化 11、 下世與超越 11、 中介與悖論 19二節 形體之變化 26、 石、玉、人之變形 26、 個體與群體 32、 絳珠草之變形 38三節 時間之變化 40、 生命時間的圖式 40、 死亡與誕生 45三章 情的意念與實踐 53一節 情與道家思想 53、 情不情與情性 53、 情緒、情感與理智 55、 情與真與李贄思想 63二節 情與道家身體觀 69、 心身一體及其悖論 69、 情根與病根 75四章 名士風流 83一節 無用之用 83、 無用與逍遙 83、 不材與自棄 86二節 無為而為與園林意象 91三節 晚明名士 97、 奇:名士之典型姿態 97、 獨:名士之存在深度 100五章 結論 107考文獻 109application/pdf1119712 bytesapplication/pdfen-US紅樓夢賈寶玉道家名士悖論Dream of the Red ChamberJia Bao-YuTaoismlovepersonalityparadox賈寶玉的道家生命型態研究Jia Bao-Yu''s Taoist being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78535/1/ntu-97-R93121018-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