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陳思賢2006-07-252018-06-282006-07-252018-06-282000-07-31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3788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3788/1/892414H002024.pdf本世紀西方哲學最顯著的一個特色就是對於語言的重視。從早期標示著「語言 轉向」(linguistic turn)的以邏輯實證論為主導的分析哲學時期,到以詮釋學為新 研究潮流的「詮釋的轉向(interpretive turn),在到五零、六零年代崛起了所謂以 解構主義哲學(deconstructive philosophy)為主體的後現代主義思潮,莫不是跟語 言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其中後現代主義所代表的對傳統哲學的解構,更 預告了一種後哲學時代的來臨。此種思潮的主要態度就是對一切以理性為中心 的傳統西方形而上學與知識論的反叛。就形而上學而言,根據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說法,認為傳統西方形上學是建立在一種「邏格斯中心主義」 (logocentrism)上,強調主體意識,重視存在者的存在而忽視了「無」或說「存 有的隱蔽」的層面,因此也就是一種「在場」(presence)的哲學,而表現在語言 上,就是一種「語音中心論」。而在傳統知識論方面,後現代主義最明顯的特 徵就是「表象論的死亡」(demise of the episteme of representation)以及基礎論 (foundationalism)幻覺的放棄。表象論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最重要的理論特徵,是 由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首開其端。如果我們根據羅逖(Richard Rorty)的說法 來解釋,即是傳統哲學認為自己相對於所有文化是最為基礎的活動。application/pdf45609 bytesapplication/pdfzh-TW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詩、隱喻、對話與實踐:從理性的政治哲學傳統到詩化的政治哲學轉變的分析report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3788/1/892414H00202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