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陳志龍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陳宏銘Chen, Hung-MingHung-MingChen2014-11-262018-07-052014-11-262018-07-052014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62143證據是認定事實之基礎,也是刑事訴訟之核心。刑事訴訟法主要係以國家為規範對象,因此對於私人不法取得證據之是否應容許,以及因此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標準究竟為何,皆尚未有定見。 首先,本文以歐洲人權法院之一則判決為開場白,說明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判斷所面臨之困境。其次,本文將介紹英美法之證據排除法則與德國法之證據禁止理論,以作為私人不法取證問題討論之基礎。之後,本文將探討私人不法取證之容許性問題,提出學說上認為私人不法取證應完全排除之若干理由,並同時說明這些理由不可採之原因。 在確認私人不法取得之證據並非全面排除後,本文將引用一系列之美國法院判決,闡述私人不法取證標準建立之必要性。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判斷標準眾說紛紜,依照討論層次之不同,可分為二大脈絡:「刑事訴訟法說」與「憲法說」。「刑事訴訟法說」主張依現有之刑事訴訟法規範與相關理論中尋找可適用之標準,可細分為四個理論: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說、權衡理論、假設偵查流程理論、公共功能說。此四個理論共通特徵為無視私人不法取證固有之特性,而認為此問題為國家取證之一種。 本文研究結論為,由於私人不法取證在很多方面和國家取證有所不同,因此證據能力判斷問題應回歸憲法,依照憲法之保護義務,作為私人不法取證判斷之理論基礎。而國家何時應啟動保護義務排除該證據,本文基於實體及程序之理由採取「人性尊嚴說」,並提出「三階審查說」作為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判斷標準。另外,人性尊嚴侵害之判斷會因涉及基本權之不同而異,此部分則須依個案判斷。Evidence is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the fact, and the core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mainly regulates the state action, so the issue of whether or not the evidence obtained illegally by private individuals should be admissible and when the said evidence should be excluded are still disputed. To demonstrate the drawback of judg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said evidence, the study initially refers to a decision made by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Next,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Evid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on of Evidence, which is the basis for clarifying the question of judg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said evidence. Then, the thesis refers to some theories adopted by other studies concerning the complete forbiddance of using the said evidence and simultaneously elucidates the shortcoming of those theories. After assuring that the said evidence is not prohibited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the thesis refers to a succession of court decisions in the U.S., display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said evidence.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said evidence is divergent throughout law practice and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range of the law discussed, the approach of the theories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theory concerning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ory concerning Constitution.” Theory concerning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holds that obtainment of the evidence by private person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part of the state action and obeys the law regulating the state, and the Theory contains four subordinate theories: “Theory of Analogizing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Measurement Theory”, “The Inevitable Discovery Exception”, and “Public Function Doctrine”. Each of the four subordinate theory ignores the private factor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evidence by private person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said evidence should be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 or the theory of the Constitution since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evidence by private persons and that by state differs in many respects. Protectiv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of fundamental rights should be introduced when judg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said evidence. The state should fulfill the protective obligation by excluding the said evidence when the private person infringes others’ “human dignity” while obtaining the evidence. The study also proposes "Three Step Doctrine" to judge whether the human dignity is infringed. In addition, the decision concerning the infringement of human dignity might diff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rights involved, and this section shall be judged case by case.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本文架構 3 第二章 問題意識─從Schenk案出發 5 第一節 Schenk案 5 第一項 事實背景 5 第二項 歷審判決 6 第一款 初審法院 6 第二款 邦郡上訴法院 7 第三款 瑞士聯邦最高法院 9 第三項 歐洲人權法院 10 第一款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1項 10 第二款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2項 11 第三款 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 12 第四款 判決結果 12 第二節 Schenk案之評析 12 第一項 歐洲人權法院見解評析 12 第二項 瑞士聯邦最高法院評析─兼評瑞士歷審法院見解 13 第三章 私人不法取證之理論基礎─證據排除法則 15 第一節 私人不法取證之程序上問題 15 第二節 美國法之證據排除法則 15 第一項 前言 15 第二項 概說 15 第一款 證據排除法則之意義 16 第二款 證據排除法則之性質 16 第三款 證據排除法則之沿革與發展 17 第四款 對證據排法則之批評與爭議 18 第五款 小結 19 第三項 適用標準 19 第一款 強制排除主義 20 第二款 相對排除主義 20 第三款 小結 21 第三節 德國法之證據禁止法則 21 第一項 證據禁止之概念 21 第二項 證據取得禁止 22 第一款 概念及種類 22 第一目 證據主題禁止 22 第二目 證物禁止 22 第三目 舉證方法禁止 22 第二款 意義及基礎 23 第三項 證據使用禁止 23 第一款 概念及種類 23 第一目 非自主性證據使用禁止 24 第二目 自主性證據使用禁止 24 第二款 發展與適用基準 24 第一目 權利範圍理論 24 第二目 假設偵查流程理論 25 第三目 掌握資訊權理論 25 第四目 權衡理論 25 第三款 證據使用禁止之長遠效力 26 第四節 我國法之證據能力判斷標準—代小結 26 第四章 國家使用私人不法取證之容許性檢討 28 第一節 國家使用私人不法取證 28 第二節 否定國家使用私人不法取證之理論 28 第一項 可歸責國家理論 28 第一款 概念 28 第二款 以可歸責國家理論作為支持國家使用私人不法取證之理由? 29 第三款 評析 30 第二項 禁止國家收受贓物說 30 第一款 概念 30 第二款 對禁止國家收受贓物說之批評 31 第三款 支持禁止國家收受贓物說之其他理論基礎 31 第一目 延續或加深個人權利之侵害? 31 第二目 鼓勵私人違法取證? 32 第三目 法規範一致說 33 第四款 評析 34 第三項 履行國家保護基本權之義務 35 第一款 概念 35 第二款 以基本權為說理之質疑 35 第三款 評析 36 第三節 小結 38 第五章 私人不法取證證據能力認定基準建立之必要性 41 第一節 私人不法取得證據之容許性 41 第二節 肯定國家使用私人不法取證─以Burdeau案為例 41 第一項 理論基礎 41 第二項 Burdeau v. McDowell案 42 第一款 案例事實 42 第二款 本案爭點與法院判決 42 第三款 Burdeau案之分析 43 第四款 私人不法取證與證據排除法則之關係 43 第三節 Burdeau案後之私人不法取證案例 45 第一項 私人保全、私人偵探、私人調查員 45 第二項 保護性搜索 47 第三項 非執勤警察 48 第四項 賞金獵人 48 第四節 對私人不法取證證據能力標準之反省 48 第一項 銀盤法則之復辟? 48 第二項 Burdeau案標準之適用問題─從Kelly案和Sherwin案 49 第三項 針對Kelly案與Sherwin案之分析 52 第四項 小結 53 第五節 私人不法取供之問題 54 第一項 概說 54 第二項 美國法見解 55 第一款State v. Hess案 55 第一目 事實背景 55 第二目 法院判決 56 第二款 Schaumberg v. State案 56 第一目 事實背景 56 第二目 法院判決 57 第三款 People v. Frank案 57 第一目 事實背景 57 第二目 法院判決 58 第四款State v. Kelly案 58 第一目 事實背景 58 第二目 法院判決 59 第三項 評析 60 第一款 權利告知 60 第二款 任意性 61 第四項 小結 67 第六節 結論 67 第六章 重新建構新的標準 70 第一節 私人不法取證規定之留白與取證標準之構築 70 第二節 私人不法取證標準證據能力之判斷 73 第一項 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說? 73 第一款 概念 73 第二款 評析 73 第二項 權衡理論 74 第一款 概念 75 第二款 評析 75 第三項 假設偵查流程理論 77 第一款 概念 77 第二款 假設偵查流程理論與私人不法取證 78 第三款 評析 79 第四項 公共功能說 81 第一款 概念 81 第二款 評析 82 第三節 小結 83 第七章 回歸憲法 85 第一節 從憲法找尋可能適用之標準 85 第二節 對於回歸憲法之批評 85 第一項 憲法並無對證據能力有明文規範 85 第二項 縱放被告? 87 第三項 小結 90 第三節 憲法之保護義務功能 91 第一項 概說 91 第二項 以基本權衝突理論作為私人不法取證之判斷標準? 93 第三項 以基本權衝突作為私人不法取證證據能力判斷之可能性探討 95 第四項 小結 96 第四節 對保護義務功能運用於刑事訴訟法之可能性探討 97 第五節 私人不法取證中國家保護義務之界限 99 第六節 結論 106 第八章 總結 108 第一節 理論檢討 108 第二節 我國法之展望 111 第一項 實務見解回顧與檢討 111 第一款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734號判決 111 第二款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920號判決 113 第二項 結論 118 參考文獻 1205706567 bytesapplication/pdf論文公開時間:2014/07/16論文使用權限:同意有償授權(權利金給回饋學校)證據排除法則保護義務人性尊嚴可信性基本權利嚇阻效果刑事訴訟法[SDGs]SDG16論私人不法取證之證據能力—以證據排除法則為中心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Evidence Illegally Obtained by Private Persons – Focus on The Exclusionary Rule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62143/1/ntu-103-R00A2106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