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桂Chang, Maukuei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吳忻怡Wu, Hsin-YiHsin-YiWu2010-05-052018-06-282010-05-052018-06-282008U0001-290720080602080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79133本文主要是由「雲門舞集在當代台灣社會何以成為可能?」這個原始的提問出發,以雲門舞集自成立以來三十五年的發展為觀察對象,企圖探討:一、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這個具有指標意義之當代台灣特定文化生產的社會過程;二、此一過程與社會集體文化展演之間的關連性和特殊性。 在Pierre Bourdieu的場域(field)概念與 Norbert Elias之關係形構(figuration)概念的文化社會學理論定位下,本文以時間脈絡為研究鋪陳的縱軸,以結構面、關係面、組織、制度、實作為橫向分析的單元,企圖釐清雲門舞集作為表演藝術場域的行動者,在台灣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如何在結構的可能性與限制,甚至是各種形式的權力鬥爭之下,在發展過程中,透過舞碼與其他相關實作,表達出對社會的理解與回應,並對一般社會大眾進行具有教育或領導效果的言說,甚而創造出一種與結構相互形構的集體力量。 研究指出,在1970年代,所謂台灣的「軸心時代」,雲門創辦人林懷民以其因特殊家庭背景與綿密社會網絡所累積的文化與社會資本,透過「雲門」的建立與現代舞特殊的表演形式,在與政治場域不斷的對話與爭辯行動中,參與了當時更廣泛的、與左翼思潮相關連的本土文化造型運動。 1980年代台灣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力勃發,雲門一方面透過「下鄉」行動,持續累積其社會資本。同時,也在林懷民受邀創辦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時,透過教育系統的建置,奠立了台灣培養專業舞者的制度化基礎,並使得林懷民與「雲門舞集」得以佔據舞蹈場域資源分配與再分配的重要結構位置,以維持「雲門傳奇」之文化資本的生產與複製。不過在此歷史過程中,相較於雅音小集,「雲門」雖透過舞作,回應了當時與認同相關的重要社會議題,獲得了廣大的回響,卻無法如同「校園民歌」順應唱片工業吸納的發展情勢,在難以回應文化商品化趨勢的情況下,只能暫時退出舞台。 1990年代靠著之前累積的社會與文化資本,「雲門」復出之後,林懷民企圖透過向高文化品味靠攏的編舞方向,以及將本地文化元素(太極導引、拳術)抽象化的身體訓練過程,創造出「雲門」在全球現代舞市場上的差異性,回應表演藝術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同時在制度層面,也透過舞團內部的現代化管理、組織分化與品牌化過程,以及企業贊助的支援網絡和國家藝文補助政策轉變的外部性支持,相當成功地回應了市場全球化的挑戰,也成為政府文化政策轉向「文化創意產業」推展後,一個不斷被認為值得模仿的例子。 就整個研究總結,除了林懷民與1970年代賦予「雲門」的獨特性之外,以「雲門」為核心所進行的舞蹈場域制度形構,使得「雲門」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不管是在實質或象徵層次,都有了對應的制度基礎。另外,雲門舞集作為當代台灣最重要的表演藝術團體,並成為台灣社會獨特文化表徵的關鍵因素,也在於舞團從創立到爭取延續的整個過程,分享並回應了台灣社會變遷從「自我追尋」到「策略導向」的核心議題轉變。此一變遷軌跡的呈現,也說明了台灣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所面對的文化商品化過程。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is research is: 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modern dance company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how was Cloud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and the modern dance possible in the 1970’s when Taiwan was in the historical phase of developing country. To solve this puzzle, there are two main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first, what is the social process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production of Cloudgate since 1973? ; secondly, what is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this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aiwan during the past 35 years?n this dissertation, I analyze the history of Cloudgate Dance Theater an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Taiwan, and point out that even though Lin, Hwei-Ming, the founder of the Cloulgate carried much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to the modern dance field due to his special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twork, 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dance of TNUA, are crucial to the continue of this modern dance company. They gave the Cloudgate structural support for capital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t is also important to kn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gate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aiwanese society share the same trajectory from self-searching to strategic-orientation. It is because by their practices, the dance company is able to response to the main social issu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different ways that Cloudgate become the national icon of Taiwan.第一章 緒論 1一節 發問的起點 一、研究議題的浮現生成1 二、問題意識與研究重點5二節 研究方法8、文獻分析法9 二、參與式田野觀察法14三節 章節安排與各章摘要14二章 雲門舞集的社會學研究17 第一節 以社會學的角度理解文化17 一、 文化的結構式分析18 二、 文化的關係性分析20 三、 文化作為一種權力、公共符號與實作21 二節 舞蹈與社會25三節 雲門舞集的相關研究27四節 小結:對台灣舞蹈研究進行反思33三章 雲門舞集的誕生與時代對話(1970年代)36一節 威權統治下的台灣舞蹈界36 一、故事開始之前—1960年代全球冷戰結構下的美國文化外交與現代舞輸入-37 二 、台灣的舞蹈界:以兩個主要舞蹈家為例40二節 七0世代前期的青年林懷民45 一、青年林懷民46 二、從保釣運動到雲門舞集的創立49 第三節《薪傳》(1978)—傳奇的開端52 一、舞蹈藝術的價值創新:「本土的」現代舞團地位確立53 二、為何是「傳奇」?:台灣舞台上第一次出現台灣歷史55 三、《薪傳》之後:對國家處境及本土文化意義的重要意涵58 第四節 另類政治話語—舞蹈—的誕生,傳奇的重要61四章 「雲門」紮根的機會與限制(1980年代)63一節 台灣的經濟奇蹟與社會力64 一、經濟起飛與中產階級65 二、社會力抗爭與國家認同議題70二節 下鄉與學院:文化與社會資本的累積74 一、下鄉之途75 二、走入學院83三節 機會結構與限制92 一、機會結構:回應認同議題與「雅音小集」作為對照團體92 二、生存挫敗與壓力:大眾文化市場化的挑戰,和「民歌運動」殊途不同歸 100四節 小結:社會聲望、文化資本累積與市場生存壓力107五章 高文化的修煉與表演市場的全球化(1990年代以後)110一節 台灣表演藝術市場的經濟困境與改善可能111 一、政府的補助機制:從文化的「門面」裝飾功能到文化的「產值」期待-112 二、企業的贊助120 三、表演藝術團體管理方式的改變:從人的連結、資訊的管理到制度的建立124二節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127 一、全球化品味:具普遍藝術效果與價值的編舞方向128 二、在地化認同:文化元素抽象化的雲門身體130 三、面對本地市場的實作:題材跨越與組織分化131三節 雲門的品牌化過程:以「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為例135 一、身體論述的完整體系137 二、以都會中產階級家庭為對象的吸引力138 三、作為一個雲門觀眾的再生產機制140四節 小結:從雲門的全球化市場修煉經驗反思「文化創意產業」144 一、文化編碼(cultural coding):新身體的創造與跨越高文化/在地文化的舞碼創作146 二、掌握脈絡:全球/本土脈絡下的組織創新148 三、文化政策制度化149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151第一節 「獨特」的雲門故事152 一、林懷民作為雲門創辦人的獨特意義153 二、雲門舞集成立的1970年代154第二節 以「雲門」為核心的舞蹈場域制度形構155第三節 從「雲門經驗」看台灣社會變遷158第三四 未來展望160考書目162錄169application/pdf1479116 bytesapplication/pdfen-US雲門舞集現代舞認同社會變遷文化商品化Cloud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modern danceidentitysocial change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From Self-searching to Strategic-orientation: The Cloud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aiwan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79133/1/ntu-97-D8832500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