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12024-05-18https://scholars.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711358摘要: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為東亞地區重要的養殖魚種,但是近年來,由於河川棲地破壞、人為濫捕、以及氣候變遷等等因素影響,天然日本鰻鰻苗數量大減,在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列入瀕危物種,2016年華盛頓公約會議亦通過決議,在未來3年將積極評估日本鰻資源現況,作為下一屆是否將日本鰻列入附錄二物種之參考。由於鰻魚目前尚無法商業化的人工繁殖,養殖仍完全依賴天然鰻苗之供給。每年日本鰻鰻苗來游時,台灣為第一站,了解其後續在東亞陸棚之輸送擴散模式,以及地區間來游量之相關性,可以掌握產業先機;而日本鰻鰻苗進入河川後之棲地利用方式,則攸關保育政策之制定。因此本計劃擬利用耳石日齡鑑定、冬季黑潮入侵流與沿岸流分析、以及環境DNA (eDNA) 等技術,深入探討日本鰻鰻苗在東亞陸棚的輸送模式與在河川之棲地利用。本計劃具體工作項目與目標為: (一) 在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菲律賓,日本鰻鰻苗出現之重要地點,設置資源監測站,定期採集鰻苗樣本、並持續收集東亞各地區日本鰻鰻苗的來游時間與產量。 (二) 比較各區域日本鰻鰻苗之日齡特徵,並模擬冬季時之黑潮、黑潮入侵流與東亞沿岸流動態,建構地區間鰻苗輸送擴散之時空關聯性。 (三) 利用 eDNA 技術與電魚法,分析日本鰻與鱸鰻在河川中之棲地利用特徵。日本鰻鰻苗來游洋流耳石日周輪河川棲地利用環境DNA日本鰻在東亞陸棚的輸送模式與河川棲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