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將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陳湘蕾Chen, Hsiang-LeiHsiang-LeiChen2007-11-272018-05-292007-11-272018-05-29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6404本論文以《荀子》的知識論為研究主題。全文以荀子對人的認知活動與知識的相關論述為本,希望能藉由對原典的分析解讀,以及對前人研究的綜合整理,一方面建立《荀子》認知與知識理論的整體架構與內容,一方面發掘出《荀子》知識論相關的新議題並加以闡述。 首先,筆者依荀子提及認知活動的相關論述,建立荀子哲學認知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人的五官及心的認知能力、認知對象的「物」與「道」、認知時應注重的要點。其次,分析荀子所言認知的困難,即「蔽」、人心思考運作時常發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解除此問題(即「解蔽」)的方法,也就是荀子著名的「虛壹而靜」之理論。接著,以知識為主題,討論荀子理論中對不同層面知識的看法,包括道德、真假、高低、關於秩序、以及關於「變化」的知識等五項,並且進一步論述知識的價值,總結出荀子以治理人文社會為知識最重要的價值,人足以憑藉知識而參於天地。最後,筆者討論有關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問題,文中以「明知故犯」的現實經驗為例,放入荀子「知道」到「可道」「行道」的道德實踐過程,來思考荀子道德認知與實踐的理論問題,最後歸向知行合一的「體道者」。目錄 摘要 i 目錄 i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當代研究成果回顧 2 一、與西方哲學概念比較的論述 3 二、唯物主義進路的論述 3 三、與先秦諸子比較的論述 4 四、有意與西方知識論區隔的論述 5 第三節 論文結構述要 6 第一章 荀子哲學認知體系的基本架構 9 第一節 認知能力 9 一、知 9 二、天官 10 三、天君 12 第二節 認知對象 14 一、物 14 二、道 16 第三節 認知要點 18 一、「學」與「積」 19 (一)學 19 (二)積 20 二、「治氣養心」與「誠」 21 (一)治氣養心 22 (二)誠 22 本章小結 23 第二章 認知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29 第一節 「觀物有疑」──認知的誤差 30 第二節 「蔽」──心術的公患 33 第三節 「虛壹而靜」──解蔽的方法 36 一、虛 37 二、壹 38 三、靜 40 本章小結 41 第三章 知識的層面與價值 43 第一節 知識的層面 43 一、真假之知識──「名」於知識的重要性 44 二、高低之知識──「錯人而思天」對知識的危害 47 三、關於秩序的知識 49 (一)「治」的目標與「知道」 49 1、由「道」與「物」言「治道」 49 2、由「質具」與「學積」言「知道」 51 (二)「統類」與「道」 52 四、關於「變化」的知識 54 五、道德的知識──「學」而增長的知識內容 55 第二節 知識的價值 59 本章小結 61 第四章 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 63 第一節 理智對欲望的控制能力 64 第二節 「知道」到「行道」的問題 68 第三節 「知」與「行」的不同認識階段 72 第四節 「知行並重」的「體道者」 75 本章小結 79 結論 81 參考書目 853152788 bytesapplication/pdfen-US荀子知識論解蔽「虛壹而靜」知「道」XunziTheory of KnowledgeDispelling BlindnessXu Yi er Jiang(emptiness, unity, and stillness)Understand the Way《荀子》知識論研究The Master of Knowledge to Practitioner of the Way: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Xunzi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6404/1/ntu-95-R9212400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