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卿2006-07-252018-05-292006-07-252018-05-292001-07-31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4378惠棟確立「漢學」和「宋學」的區分,嚴別這兩種不同的學術典範,促成了儒 家經典之解釋觀念的轉向。《九經古義.述首》明白揭櫫「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 念,表徵惠氏以「漢學」治經的學術宗旨。依準此解釋觀念的治學門徑,致力於求索 漢代儒者的古訓,並藉此古訓解經釋義,故往往標榜「古義」。惠棟的《春秋》學著 述包括《左傳補注》及<公羊古義>、<穀梁古義>,同屬「古義」的解釋類型,這 是表徵「漢學」典範的一種新經解。經說內涵方面,強調古訓、古義,尤注重禮度典制, 以此補苴或批駁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之缺失,這是清儒研治《左傳》學的一大趨勢, 新注、新疏即是此一趨勢發展的結果。惠棟之《左傳補注》,在補正杜預,以至於撰述 新注、疏的學術脈絡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至於其<公羊古義>和<穀梁古義 >,則是公羊、穀梁二學在清代復興的先驅之作。惠棟之《易》學,雜糅今、古文, 於《春秋》學亦兼治三傳,不拘泥戶,不墨守某傳某家,其「漢學」典範並非侷限 於「東漢古文學」。三傳新注新疏,如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陳立《公羊 義疏》及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等,均頗採其說,並多注重典禮之考校,其 成就與影響俱有可觀。application/pdf62093 bytesapplication/pdfzh-TW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乾嘉經學漢學典範解釋類型古義惠棟的春秋學--解釋類型與經說內涵研究report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4378/1/892411H00205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