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厥安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陳怡凱Chen, Yi-KaiYi-KaiChen2007-11-262018-07-052007-11-262018-07-052006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571 首先,筆者會先把Schmitt的正當性論述歸類為以民主(人民的自我治理)為基礎的正當性論證類型。接下來則是處理Schmitt的制憲權主體(在當代也就是人民)概念,說明Schmitt是如何把國家理解為具備同質性的人民,在保持自我意識的情況下行使制憲權所形成的政治狀態。在他看來,正當性既不源自憲政權,也不來自自然權利,人民所行使的制憲權才是一切正當性的根源。對於正當性的最大威脅則是來自於不受控制的異質性,因為異質性有可能會導致人民自我意志的逐漸模糊,而讓制憲權主體消失。在近代的歷史脈絡下,這種威脅源自於中立化的歷史發展。異質性在中立化進程下侵蝕政治統一體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由主義基於人性本善的信念,所支持的國家社會二元分化。第二個階段,則是隨著社會的日臻強大與國家的逐漸衰弱,終於衍生出一種對政治統一體而言最危險的現象與思想,那就是多元主義。 隨後,筆者將處理Schmitt對於無力對抗異質性的憲政體制(在他眼中,這就是市民法治國憲法)的批判。在他看來,市民法治國憲法是一種無視於政治性、千方百計逃避決斷的憲法,這種憲法基於中立化的錯誤信念,把公領域當作是私領域的工具,它所採取的政治形式(也就是議會制)已經被異質性壓潰,無法替自己的合法性體系導入正當性基礎,成為一種形式主義的空洞機器。既然舊有的議會制已經無法保障民主正當性,那麼要由誰來承擔這個角色?跟許多主張訴諸法院的違憲審查,來保障法律實質內涵的理論家不同,Schmitt認為本質上被動、只適合依法審判的法院並不適合承擔這個政治使命。他認為必須尋求新的人格性力量來保障民主正當性,在威瑪民國的具體情境下,他期待集立法與執法、權力與權威於一身的民國總統來擔當這個角色。 最後,筆者會回顧前述的論述軸線。並且檢討Schmitt留下的這個難題:民主正當性在當代是否仍然有落實的可能。I think Carl Schmitt’s discourses on legitimacy are based on democracy, the self-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das Volk). In such a theory, the source of legitimacy is neither “pouvoir constituent” nor natural rights, but “pouvoir constituant” of a people with its own self-consciousness and homogeneity. The largest danger to legitimacy is consequently the unrestrained heterogeneity, which blurs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history, this danger originated from the process of neutralization,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is binary differentiation of state/society; the second one is pluralism. In his eye, the constitution on the incorrect basis of neutralization (die bürgerlich-rechtsstaatliche Verfassung) is unable to resist the erosion of heterogeneity, because it refuses to take political decision seriously. Its system of legality had degraded into a functional machine without legitimacy and substance. Schmitt thinked it’s necessary to find a new personal power to protect democracy and legitimacy. In the condition of Weimar Republic, he expected the “Reichspräsident” to undertake such a political mission. Finally, this article would deal with the question left by Schmitt: is there any possibil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in modern world.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圖表目錄 體例說明 前言:研究對象、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 第一章 正當性的概念類型與論證基礎 ……………… 5 第一節 正當性的概念類型 ……………..…………… 7 第一項 正當性作為信念……………………… 7 第二項 正當性作為要求服從的資格 ………………… 8 第三項 正當性作為道德證立………………………… 9 第二節 正當性的論證基礎…………………………….. 10 第一項 同意論證 …………………………………… 11 第二項 民主論證 …………………………………… 13 第三項 社群論證 …………………………………… 18 第四項 互惠尊重論證 ……………………………… 21 第五項 理性論證 …………………………………… 22 第六項 工具論證 …………………………………… 23 第三節 整理 …..……………………………………….. 25 第二章 人民 ………………………………………… 31 第一節 政治性 ………………………………………… 31 第一項 敵友之分 ……………………………………… 31 第二項 朋友╱人民 …………………………………… 41 第二節 人民作為制憲權主體 ………………………… 45 第三節 人民作為無形而賦形者 ………………… 52 第一項 如何確認人民意志—同質性的考量 … 52 第二項 如何確認人民意志—公共性的考量 … 55 第三項 喝采的侷限 ………………………… 56 第四節 整理 …………………………………………… 59 第三章 異質性對人民的威脅 ……………………………… 63 第一節 中立化的歷史發展 ……………………………… 63 第一項 反對中立化的明智理由 ……………… 64 第二項 反對中立化的道德理由 ……………… 66 第二節 自由主義與國社二元論 ……………………… 70 第三節 多元主義 ……………………………………… 76 第四節 整理 ……………………………………………… 81 第四章 無力對抗異質性的憲政體制:市民法治國憲法 … 85 第一節 法治國要素 …………………………………… 86 第一項 分配原則—基本權利 ………………… 87 第二項 組織原則—權力分立 ………………… 90 第二節 政治要素:議會制立法型國家 …………………… 95 第一項 公開辯論 ………………………. ……………… 100 第一款 公開 ………..………………………………… 100 第二款 辯論 ………………………..………………… 101 第二項 人民代表 …………….…………………………… 104 第三節 議會制的危機 ……………………………… 106 第一項 市民社會不是人民 ………………… 106 第二項 議會制與民主制的矛盾 …………… 110 第三項 形式主義的合法性 ………………… 112 第五章 誰是正當性的守護者 …………………………… 121 第一節 依法審判與司法審查 ………………………… 121 第二節 出路—民國總統 ………………………………… 126 第一項 民國總統作為特別立法者 ……………………… 126 第二項 民國總統作為權威 …………………………… 128 第六章 代結論―未解的難題 …………………………… 135 文獻清單 …………………………………………………… Ⅰ725764 bytesapplication/pdfen-US正當性合法性服從義務同質性人民民主政治性敵友之分制憲權自然狀態自由主義多元主義法治國議會制legitimacylegalityobligation of obediencehomogeneitypeopleVolkdemocracythe politicalthe distinction of friend and enemypouvoir constituantthe state of natureliberalismpluralismRechtsstaatparliamentarism同質性與異質性:Carl Schmitt的正當性概念析論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n Carl Schmitt’s Concept of Legitimacy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571/1/ntu-95-R92a21003-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