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芝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王仁祥Wang, Jen-HsiangJen-HsiangWang2007-11-282018-05-292007-11-282018-05-292005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9601「人倫鑒識」興起於後漢晚期,大盛於魏晉之間。其大體可有兩種涵意,一為「性格鑒別」(Character Appraisal),一為「才性分類」(Taxonomy of Human Nature)。前者意近「鑒識」,後者意近「人倫」。這是以現代語言對人倫鑒識一詞的界定,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的場合中,這兩者的意義常是彼此交融互補,無法做確切的分割。人倫鑒識一詞,在漢末以前未見,但先秦兩漢的文獻資料中,卻已有許多關於人物品評分類的記載,可見得類似的活動早已存在,並持續受到歷代學者的關注。本文的目的,即在搜羅自先秦以來的相關史料,分析各學派對人物分類與品評的的說法,以歷史上的實例為參照,嘗試建構其理論體系,並從時代的演進中探索其流變的過程,以勾勒出「擬人倫鑒識之學」或「前人倫鑒識之學」的樣貌,再與漢晉間真正的人倫鑒識之學接軌,藉以描繪出此門學問在歷史上的深度。 本文分為六章,除首章緒論、末章結論外,其餘四章之大要如下。 第二章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首先以《左傳》、《國語》中所記載觀人的實例談起,分析春秋時代觀人、評人的依據與標準。其次討論孔子如何接續春秋時代賢士大夫的遺產,進而樹立一套以內心質地為主的多元化觀察與評論人物的模式。再其次,則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簡為討論對象,說明孔子以後的儒家對人性論的探討,並提出情、心、教等命題,及其如何根據這些新觀點而對人情的類型做初步的區分。 第三章繼續討論先秦儒家的觀人法。首先是孟子,孟子秉持孔子之教,肯定人的多元性,進而提出性善之論,並根據性善的觀點而將人分為三種類型及六等層次,又結合氣論而開出以「性」綰合天人關係的踐形之學。其次為荀子,荀子主張人性為惡,人之善完全屬後天積累,而積累的唯一標準則為儒家的「禮義」,故在荀子的理想社會中,人只有高下之分,而沒有類型之別。最後,則討論《大戴禮》的〈文王官人〉,分析其觀人理則、學派屬性,說明其主要的學術淵源,及其所受各家的影響,並以之與《人物志》做一簡單的比較。 第四章討論道家、兵家、法家與黃老之學的觀人法。道家主張以人合天,其至極可達與萬物為一的境界,個體即道體,觀其人,即可知其得天之深淺。其標準與興味,均與儒家的觀人法大異其趣。莊子即依此理路,開出「以形觀神」之學。兵家與法家皆注重現實,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評估具體的情勢,故其觀人亦偏重目的性與實用性。法家更吸收名家循名責實的主張,將考索形名轉化為政治權謀的察顏觀色之術。黃老之學為先秦學術的一大集結,其貫通天道與人事的思維模式,使得其所闡述的觀人之法帶有形上學的意義,但卻也因此染上了數術的色彩,對後來漢代的天人感應思想有頗深的影響。 第五章討論兩漢時期的觀人之法。首先討論盛行於漢代的數術身體觀,說明數術身體觀如何漸進為骨相之法,並得到漢代學者的普遍認同。其次則就史書中所見的觀人實例,分析其背後的思維理則,藉以釐清觀人法在歷史中演變的過程,並說明漢代人對狀貌的重視如何逐漸醞釀出人倫鑒識之學。 第六章為結論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全文結構.....................21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觀人法(上)............................35 第一節 威儀觀及其式微.........................35 第二節 孔子之教學及其觀人法...................60 第三節 郭店竹簡的性命論及其人情分類學.........80 第三章 先秦儒家的觀人法(下)............................93 第一節 孟子的性善論與觀人法...................93 第二節 荀子的性惡論與觀人法..................110 第三節 〈文王官人〉的學術流派................122 第四章 道、兵、法家與黃老學派的觀人法.................145 第一節 莊子的以形觀神論......................145 第二節 兵家與法家的察人之術..................159 第三節 黃老學派的觀人法......................170 第五章 漢代觀人法的發展...............................187 第一節 數術的身體觀與骨相之術................187 第二節 史書中所見的觀人實例..................203 第六章 結論...........................................219 徵引書目...............................................2291660632 bytesapplication/pdfen-US人倫鑒識鑒識觀人觀人法威儀觀文王官人察人之術數術身體觀骨相ren-lun-jian-shiwei-yiwen-wang-guan-renman watchingphysiognomyphrenology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The Origins of Ren-lun-jian-shi: A Thinking History before 3rd Centurythesis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9601/1/ntu-94-D85123005-1.pdf